一、腹胀频发?先懂背后的“脾胃密码”
腹胀是脾胃发出的“警示信号”,多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机阻滞相关。郑继红主任指出,中医视脾胃为“后天之本”,若暴饮暴食、贪凉饮冷或思虑过度,易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滞于中焦,从而出现腹部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不适。尤其现代人常因快节奏生活、久坐少动加重脾胃负担,需从调整生活方式与辨证调理双管齐下。
二、郑继红中医推荐:三步缓解腹胀的实用方案
(一)饮食调理:给脾胃“减负”的黄金法则
忌口为先,避开产气“雷区”
减少红薯、豆类、碳酸饮料等易产气食物,避免辛辣生冷刺激胃肠黏膜。郑继红主任强调,晚餐宜清淡七分饱,睡前2小时不进食,减轻脾胃夜间运化压力。
优选食材,健脾理气是关键
推荐小米粥、山药莲子羹等易消化食物,搭配萝卜、陈皮、佛手等理气食材。例如陈皮泡水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合气滞型腹胀者日常饮用。
(二)中医外治:穴位按摩+经络疏通
三大黄金穴位,居家按摩促运化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每日按揉10-15分钟,健脾和胃、理气消胀,堪称“脾胃第1要穴”。
中脘穴(肚脐上4寸):掌心顺时针摩动,可缓解胃脘胀满,改善胃肠蠕动。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腹胀,按揉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艾灸/热敷:温通中焦驱寒邪
脾胃虚寒者可用艾条悬灸神阙(肚脐)、关元穴,或用热水袋热敷腹部,借助温热之力驱散寒凝,促进气血运行。
(三)中药调理:辨证分型精准用药
饮食积滞型(嗳腐吞酸、大便臭秽)
治以消食导滞,常用保和丸加减,方中山楂、神曲消肉食米面积滞,陈皮、莱菔子理气化痰,快速缓解“吃撑了”引发的腹胀。
脾虚气滞型(食后胀甚、乏力便溏)
宜健脾益气、行气化滞,香砂六君子汤为常用方,白术健脾补虚,木香、砂仁理气止痛,标本兼顾改善慢性腹胀。
寒湿内阻型(腹凉喜暖、舌苔白腻)
需温中散寒、化湿醒脾,可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佩兰化湿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适合贪凉饮冷后寒湿困脾所致腹胀。
三、郑继红主任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若腹胀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腹痛、呕血、体重骤降等症状,可能提示胃炎、胃溃疡、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需及时通过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制定调理方案,避免盲目用药延误病情。
通过科学饮食、中医外治与辨证调理,多数功能性腹胀可有效缓解。郑继红主任强调,养护脾胃贵在坚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方能从根本上提升脾胃运化能力,远离腹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