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解析腹泻:脾虚湿盛是核心病机
郑继红老中医指出,中医认为腹泻的发生与“脾虚”“湿盛”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若湿邪困脾或脾胃虚弱,会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水湿运化失常,进而出现大便稀溏、次数增多等症状。其中,湿邪又有寒湿、湿热之分,且可兼夹饮食积滞、情志失调等因素,需结合具体症状辨证施策。
二、辨证分型施治,精准应对不同腹泻类型
(一)暴泻:发病急骤,以祛邪为主
寒湿内盛证
常见症状为腹泻清稀、夹有泡沫,伴恶寒发热、腹痛肠鸣。治法当散寒化湿,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通过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改善寒湿困脾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
湿热伤中证
表现为腹泻急迫、大便黏腻臭秽,肛门灼热或伴发热口渴。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解肠道湿热,缓解湿热壅滞引起的腹痛腹泻。
伤食泄泻证
多因饮食过量或误食油腻,症见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脘腹胀满。治宜消食导滞,用保和丸加减,消积和胃,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二)久泻:病程迁延,以扶正固本为要
脾胃虚弱证
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反复发作,食后腹胀、神疲乏力。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通过补益脾胃、培土生金,改善脾虚失运的慢性腹泻。
肾阳虚衰证
典型症状为黎明前腹泻(五更泻)、大便稀溏、形寒肢冷。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常用四神丸加减,温补肾阳、温暖脾土,缓解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不止。
肝郁泄泻证
腹泻常与情绪波动相关,表现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胸胁胀闷。治以抑肝扶脾,用痛泻要方加减,调和肝脾、缓急止痛,改善情志失调引发的肠易激综合征样腹泻。
三、中药调理与外治疗法结合,多途径缓解腹泻
(一)中药内服:辨证选方,精准用药
郑继红老中医强调,中药止泻需严格辨证,不可盲目用药。寒湿腹泻宜温化寒湿,湿热腹泻宜清利湿热,脾虚者重在健脾,肾虚者兼顾温肾。常用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水)、参苓白术丸、补脾益肠丸等,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证型选用,避免因药不对证加重病情。
(二)外治疗法:简便验廉,辅助增效
针灸与艾灸
选取天枢、足三里、中脘、气海等穴位。急性腹泻可针刺清热利湿、理气止痛;慢性腹泻常用艾灸温补脾肾,如艾灸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调节肠道功能,足三里(膝盖下3寸)健脾和胃,增强机体免疫力。
穴位贴敷
针对脾胃虚寒型腹泻,可将生姜、吴茱萸等辛温药物研末调敷神阙穴(肚脐),通过穴位透皮吸收,达到温中散寒、止泻止痛的效果。
四、腹泻期间的饮食与生活调护要点
(一)饮食调理: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急性期宜进食稀粥、面条、米汤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减轻肠道负担;避免生冷油腻(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辛辣刺激(如辣椒、酒精)及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慢性腹泻者可适量食用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煮粥或煲汤食用,逐步恢复脾胃功能。
(二)生活调护:保暖休息,调节情志
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缓解痉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紧张易诱发或加重腹泻,需保持心情舒畅,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调节压力。脱水者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
(三)就医提示:及时辨证,避免盲目用药
若腹泻持续超过2周、伴有脓血便、发热、严重腹痛或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如感染、炎症性肠病等)。郑继红老中医特别提醒,腹泻患者切勿自行滥用强效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明寒热虚实,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根本上改善腹泻问题。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与科学调护,多数腹泻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成都中医哮喘医院郑继红老中医团队深耕脾胃病领域多年,强调“治病求本”,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中医诊疗方案,助力肠道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