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肺结节:早期干预是关键
(一)肺结节的科学认知
肺结节是肺部影像中直径≤30m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病灶,按性质分为良性(如炎性结节、钙化灶)与恶性(如肺癌早期),按密度可分为实性、磨玻璃及混合磨玻璃结节。郑继红指出,多数肺结节早期无症状,但需警惕恶性结节的潜在风险,其生长速度、边缘形态等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依据。
(二)中医视角下的肺结节成因
中医将肺结节归为“肺积”“痰核”范畴,核心病机为“正虚邪侵,痰瘀互结”。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外邪侵袭(寒燥伤肺)等导致肺、脾、肝三脏功能失调,痰浊、瘀血阻滞肺络,形成结节。
二、郑继红老中医:四维度日常护理要点
(一)饮食调理:润肺化结,培补正气
遵循“肺喜润恶燥”原则
多摄入白色滋阴食材(银耳、百合、山药、雪梨),煮粥或煲汤食用,缓解肺燥;搭配黄芪等药食同源食材(如黄芪炖鸡),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减少痰湿生成。
忌辛辣(辣椒、花椒)、油炸(炸鸡、油条)及高盐饮食,避免损伤肺阴、助生内热。
辨证饮食方案
气阴两虚者:宜食麦冬、沙参、瘦肉,忌生冷(冰饮、刺身);
痰热互结者:推荐冬瓜、丝瓜、鱼腥草茶,忌肥甘厚味(肥肉、甜点)。
(二)情志管理:疏肝解郁,气机通畅
中医情志与肺健康的关联
《黄帝内经》云“悲则气消”,长期焦虑、抑郁易导致肺气郁结,加重结节发展。郑继红强调,情绪失调会影响肝肺气机,形成“气滞-痰凝-血瘀”恶性循环。
调节方法
日常可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通过肢体舒展疏通气机;
培养兴趣爱好(书法、绘画),或采用正念冥想,每日10-15分钟专注呼吸,缓解压力。
(三)生活管理:避邪护肺,固本培元
环境防护要点
外出佩戴N95口罩,减少雾霾、粉尘、二手烟暴露;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湿度50%-60%(加湿器辅助),避免干燥伤肺。
厨房安装强力抽油烟机,烹饪时提前开机、延后关闭,减少油烟吸入。
作息与运动建议
规律作息:晚11点前入睡,顺应肺经当令(寅时3-5点)深度睡眠,助肺气修复;
温和运动:选择太极、慢跑、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缩腹,每日3次,每次5分钟),增强肺功能与免疫力。
(四)中医特色调理:辨证施护,精准干预
穴位按摩辅助散结
每日按揉“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旁开寸)、“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丰隆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各2-3分钟,理气化痰、疏通肺络。
药食同源茶饮
针对肺燥痰凝者,推荐“川贝麦冬茶”(川贝3g、麦冬5g、桔梗3g,沸水冲泡代茶饮),润肺散结;脾虚痰湿重者,可用“陈皮茯苓茶”(陈皮5g、茯苓10g煮水),健脾化湿。
三、定期复查与医学随访:把握干预时机
(一)复查周期规范
微小结节(<5mm):每年1次低剂量CT;
小结节(5-10mm):3-6个月随访,观察大小、密度变化;
磨玻璃结节/混合结节:需严格遵医嘱,警惕实性成分增多、边缘毛刺等恶性特征。
(二)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
郑继红团队采用“中医辨证+西医影像”联合评估,根据结节性质(如良性结节属“痰核”者,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化痰;疑似恶性结节者,早期介入西医活检,结合中医扶正祛邪减轻治疗副作用),制定个体化方案。
四、郑继红老中医提醒:护肺贵在“早”与“恒”
肺结节并非绝症,早期规范护理可有效遏制其发展。郑继红强调,患者需树立“三分治七分养”观念: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戒烟酒减少肺脏损伤,同时保持对疾病的科学认知——既不恐慌焦虑,也不忽视放任,通过长期坚持健康管理,改善肺部微环境,助力结节稳定或消散。
通过以上系统护理,配合专业医疗干预,肺结节患者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为康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