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视角:内外合邪,肺脏首当其冲
(一)外感六淫:气候突变引发肺卫失宣
中医认为,肺炎的发生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密切相关。当气候骤变、寒温失常时,人体若调摄失宜,卫外不固,邪气便会从口鼻或皮毛侵袭肺脏,导致肺卫失和。如风热之邪犯肺,易致肺气壅遏,出现发热、咳嗽、痰黄等症;风寒袭肺则可使肺气郁闭,引发恶寒、咳嗽、痰白清稀等表现。郑继红指出,外感邪气是肺炎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在季节交替时,机体适应能力下降,更易受邪侵袭。
(二)内伤诸因:脏腑失调酿生痰湿瘀热
除外感因素外,内伤致病亦不可忽视。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渍于肺;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影响肺气宣肃;此外,肺脏本身亏虚或他脏病变累及于肺,如脾肾两虚,均可导致肺失濡养,功能失调。郑继红强调,内伤因素往往与外感邪气相互夹杂,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加重肺炎病情。
二、西医分类:多元病因引发肺部炎症
(一)病原体感染:细菌性肺炎较为常见
西医将肺炎按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性肺炎占比较高。细菌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是主要致病菌,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引发肺泡炎症和渗出,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咳脓痰等症状。病毒性肺炎则由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传染性较强,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此外,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感染亦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肺炎。
(二)非感染因素:理化损伤与免疫异常
误吸是导致肺炎的重要非感染因素,如老年人、吞咽障碍者或醉酒者易将食物、胃酸或分泌物误吸入肺,引发吸入性肺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导致放射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气短等;吸入石棉、硅尘等有害粉尘或刺激性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可造成肺部理化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此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者,因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机会性感染或药物性肺炎。
三、内外因交互:中医“整体观”下的发病机制
(一)正虚邪侵:免疫力低下是发病基础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不足是肺炎发生的内在基础。当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外感邪气或内生痰瘀得以乘虚而入,导致肺气壅塞,宣肃失常。例如,肺气虚者易受外邪侵袭,脾虚者易生痰湿,肾虚者肾不纳气,均可加重肺部病变。郑继红指出,临床中常见久病体虚或过度劳累者患肺炎,正是正虚邪侵的典型表现。
(二)痰瘀互结:病理产物加重病情发展
肺炎发展过程中,痰浊与瘀血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外感邪气入里化热,或内伤生痰,均可炼液为痰,痰热壅肺,阻碍气血运行,进而形成瘀血;瘀血又可阻滞气机,进一步生痰,两者互结,导致病情缠绵难愈。郑继红强调,痰瘀互结不仅会加重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还可能影响肺脏功能恢复,因此在治疗中需注重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以阻断病理发展。
四、特殊类型肺炎:病因多样需精准辨识
(一)过敏性肺炎:过敏体质遭遇过敏原
过敏体质者吸入花粉、真菌孢子、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后,可引发肺部过敏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中医认为,此类肺炎多与机体禀赋不足、肺卫不固有关,外邪与体内伏痰相搏,导致肺气上逆。治疗上需辨证论治,兼顾疏风宣肺、清热平喘与调理体质。
(二)放射性肺炎:医源性损伤不可忽视
接受胸部放疗的肿瘤患者,若放射剂量过大或防护不当,可导致肺组织损伤,引发放射性肺炎。西医认为这是放射线对肺细胞的直接损伤及炎症因子释放所致,中医则归为“热毒伤肺”范畴,病机为热毒瘀阻肺络,耗伤气阴。治疗需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减轻肺部损伤。
郑继红主任指出,肺炎成因复杂,中西医对病因的认识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中医从整体出发,强调内外因结合及脏腑功能失调在发病中的作用;西医则从微观角度,明确病原体类型及理化损伤机制。临床中需中西医结合,精准辨识病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方能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