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结节:不容忽视的肺部健康隐患
(一)肺结节的医学定义与分类
肺结节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直径≤30毫米的肺部局灶性病变,按数量可分为孤立性与多发性,按密度分为实性与亚实性(如磨玻璃结节),按性质分为良性与恶性。不同类型的肺结节在形态、生长方式及危害程度上差异显著,其中恶性结节早期隐匿,需重点警惕。
(二)肺结节的潜在危害与早诊意义
良性结节若多发可能压迫肺组织,引发胸闷、呼吸不畅;恶性结节则可能进展为肺癌,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患者初诊即为肺结节,早期干预可显著提升预后效果,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二、郑继红老中医:深耕呼吸疾病领域的中医名家
(一)学术背景与临床积淀
郑继红主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承川陕名医,深耕呼吸疾病诊疗近40年,精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形成“以症寻证、以证寻根、证病结合”的诊疗体系,擅长将中医整体观与西医精准诊断结合,在西南地区呼吸病治疗领域享有盛誉。
(二)创新诊疗体系:中西医融合的实践路径
郑继红主任提出的诊疗体系强调“三步法”:首先通过西医影像学(如低剂量螺旋CT)明确结节位置、大小、密度等物理特征;其次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结合舌象、脉象及体质辨证,判断气血阴阳失衡状态;整合中西医信息,制定“一人一方”的个性化方案,实现精准治疗。
三、中医视角下肺结节的成因解析
(一)中医理论溯源:从“痰核”“肺积”看结节本质
中医无“肺结节”病名,但其病机可归属于“痰核”“肺积”范畴。郑继红主任指出,肺结节的核心成因在于“正虚邪凑,痰瘀互结”:正气亏虚(如肺脾两虚、肝肾不足)导致机体防御失衡,外邪(寒、热、燥)侵袭或内生痰浊、瘀血,阻滞肺络,日久凝结成结节。
(二)关键致病因素:正气、痰、瘀的相互作用
正气亏虚:长期熬夜、过劳、饮食不节等损伤肺气,《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示正气不足是内因,如肺气虚则宣降失常,津液输布障碍,易生痰湿。
痰瘀互结:肺气壅塞则津停为痰,气滞则血行不畅成瘀,痰瘀胶结于肺,形成结节。临床可见舌质紫暗、苔腻、脉弦滑等体征,反映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
四、郑继红主任肺结节治疗理念与特色方案
(一)治疗原则:分期辨证,标本兼治
急性期(邪实为主):针对新发结节或恶性倾向结节,采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法,常用千金苇茎汤、消瘰丸加减,配合现代医学介入技术(如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性质),快速控制病邪。
缓解期(正虚为主):针对良性结节或术后调理,以“补益肺脾、扶正固本”为要,运用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方剂,改善机体免疫微环境,降低复发风险。
(二)特色疗法:内外同治,多维干预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精准组方,如肺阴不足者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血瘀明显者加丹参、三棱等活血化瘀药,实现“散结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外治疗法:结合经络理论,采用中药穴位敷贴(选肺俞、膻中等穴)、离子导入等,使药物经皮吸收直达病所,辅助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
情志调摄:重视“七情内伤”对结节的影响,强调保持心情舒畅,配合呼吸吐纳功法(如六字诀“呬”字功养肺),调节气机运行,促进气血调和。
五、郑继红主任提醒:肺结节患者的科学管理建议
(一)定期随访与精准评估
初次发现肺结节不必恐慌,需根据结节大小、形态(如边缘是否光滑、有无毛刺分叶)及密度(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或实性),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随访计划(如3-6个月复查CT),动态观察结节变化。
(二)生活方式干预要点
戒烟避害:吸烟是肺结节恶变的重要诱因,需严格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空气污染及职业粉尘暴露。
饮食调护: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白色入肺食物(如银耳、百合、梨),忌辛辣油腻;痰湿体质者可多食山药、茯苓等健脾祛湿。
适度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肺功能,改善全身气血循环。
郑继红老中医在肺结节诊疗中,始终秉持“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理念,既传承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又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精准评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面对肺结节这一现代高发疾病,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正成为守护肺部健康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