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刮擦→黏膜“破伤口”,细菌有了“入侵通道”!
尿路黏膜(比如输尿管、膀胱内壁)就像“保护尿路的皮肤”,能分泌黏液阻挡细菌,还能通过自身的免疫细胞清除少量细菌;但结石在尿路里移动时,就像“带棱角的小石子”一样,会划伤这层“皮肤”,破坏防御屏障,让细菌轻易入侵。
黏膜损伤:从“防御墙”变“突破口”
物理划伤:结石表面的棱角(比如草酸钙结石的尖锐边缘)在移动时,会刮擦输尿管或膀胱黏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露出下面脆弱的组织——就像手上的皮肤被划破,原本能抵抗细菌的屏障没了,细菌很容易从伤口钻进深层组织;
伴随出血:黏膜损伤时通常会出血(这也是结石患者常出现血尿的原因),而血液里的营养物质(如血红蛋白)会进一步吸引细菌,让细菌在伤口处快速聚集,加速感染。
比如:一颗3mm的小结石从肾脏掉进输尿管,移动时划伤了输尿管黏膜,不仅导致了镜下血尿,还让尿液里的大肠杆菌顺着伤口钻进黏膜下,引发了“输尿管炎”,出现腰痛、尿频的症状;如果损伤没修复,细菌还可能进一步扩散到肾脏,引发更严重的肾盂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