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核心成因:结石与尿路黏膜的“摩擦损伤链”!
要理解血尿的产生,需先明确输尿管黏膜的生理特性——输尿管内壁覆盖着一层薄而脆弱的黏膜组织,黏膜下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直径仅5-10μm),这些血管是维持黏膜营养的关键,同时也极易因外力刺激破裂。当肾结石从肾脏掉入输尿管后,会随尿液流动不断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损伤方式:
摩擦刮擦损伤:若结石表面不光滑(如草酸钙结石常呈多棱角状),移动时棱角会像“小刀片”一样刮擦黏膜表面,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下方毛细血管暴露并破裂,血液混入尿液形成血尿。例如,直径5mm的草酸钙结石在输尿管上段移动时,其尖锐边缘可能划破2-3处黏膜,每处损伤引发的出血量虽少,但叠加后可形成明显血尿。
嵌顿挤压损伤:若结石卡在输尿管狭窄处(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会对局部黏膜产生持续挤压,导致黏膜缺血、水肿,进而引发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这种损伤常伴随输尿管痉挛,出血可持续数小时至1-2天,即使结石暂时停止移动,水肿的黏膜也可能持续渗血。
值得注意的是,血尿的严重程度与结石大小并非绝对相关:小结石(直径3-5mm)因移动性强,反而更易频繁摩擦黏膜,引发反复血尿;而大结石(直径>1cm)若长期嵌顿不动,局部黏膜可能因缺血出现纤维化,出血反而不明显——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无症状的大结石患者,仅通过体检发现镜下血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