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表面→细菌的“藏身堡垒”,抗生素也“打不进去”
有些结石(尤其是磷酸铵镁结石,也就是“感染性结石”)本身就是“细菌的庇护所”——它们的表面不像光滑的石头,反而像“多孔的海绵”,细菌能钻进这些小孔里“躲起来”,连抗生素都难以触及,导致感染反复不愈。
1.结石表面的“特殊结构”:细菌的“安全屋”
粗糙多孔:磷酸铵镁结石、部分草酸钙结石的表面,会形成很多细小的孔洞和缝隙(直径甚至不到1微米),细菌(比如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能顺着这些缝隙钻进结石内部,就像“躲进了山洞”一样;
黏液包裹:细菌还会分泌黏液,在结石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把自己裹在里面,既能挡住尿液的冲刷,又能隔绝抗生素。
比如:有人得了磷酸铵镁结石,同时有尿路感染,医生用了抗生素后,发烧、尿痛的症状消失了,但停药1周后又复发——就是因为细菌躲在结石的孔洞里,抗生素只能杀死表面的细菌,没能力穿透结石“揪出”里面的细菌,一旦停药,里面的细菌就会再次出来繁殖。
2.感染与结石的“恶性循环”:越感染,结石越容易长
更麻烦的是,感染还会“反过来帮结石长大”:比如变形杆菌会分解尿液里的尿素,产生氨,让尿液变碱,这时尿液里的磷酸根、镁离子会和氨结合,形成磷酸铵镁结晶,这些结晶会附着在原有结石表面,让结石越变越大;而更大的结石又会更严重地堵塞尿路、藏匿更多细菌,形成“结石→感染→更大结石→更重感染”的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