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按压关节疼还带结节?别不当回事,恐是类风湿症状【科普】

成都附大强直类风湿骨科医院

生活里不少人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按压手指、手腕或膝盖关节时,能明显感觉到疼,有时还能摸到关节周围长了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硬疙瘩——摸起来不软不硬,按压时可能疼得更明显,也有些只是“存在感强”却不怎么疼。多数人会觉得这是“干活累的”“关节用多了劳损”,或是不小心磕碰后留下的“小硬块”,揉一揉、贴片膏药,没好转也没太在意。可要是这种按压疼反复出现,硬疙瘩也没消失,甚至慢慢变大、变多,就不能再不当回事了——这很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发出的典型信号,尤其那些已经偶尔有晨僵、关节酸胀的人,更要留意这些“藏在关节旁的提醒”。

先说说这种硬疙瘩到底是什么。它在医学上叫“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大多长在关节周围受力或摩擦多的地方:比如肘部外侧、手指关节背面、手腕内侧,有时膝盖后方的肌腱附近也会出现。这些结节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偏硬,表面皮肤和正常肤色差不多,大小从米粒到核桃不等。很多人会把它和“腱鞘囊肿”弄混,其实两者不一样:腱鞘囊肿摸起来偏软,有时能感觉到里面有液体,而类风湿结节更硬,且几乎都和关节按压疼、晨僵等症状“结伴出现”,很少单独存在。

再说说关节按压疼和类风湿结节之间的关联。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问题是免疫系统紊乱,会错误攻击关节里的滑膜组织——滑膜本是保护关节的“保护膜”,发炎后会增生、分泌更多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不仅会让关节内部肿胀、敏感,按压时疼痛感更突出,还会顺着血液循环刺激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慢慢形成硬疙瘩,也就是类风湿结节。简单说,关节按压疼是关节内炎症的“直接反应”,而类风湿结节是炎症长期积累的“外在表现”——这意味着炎症可能已经在关节里存在了一段时间,不是短期劳损能解释的。

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症状出现时,往往还会跟着其他“隐藏信号”,只是容易被忽略。比如早上醒来时,关节像被“黏住”一样:握不了拳、弯不了腿,得慢慢活动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松开”,这就是类风湿特有的“晨僵”;再比如双手、双膝等对称关节同时出现按压疼——比如左手食指疼,右手食指也跟着疼,左腿膝盖按压疼,右腿膝盖也不舒服,这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特点,而普通劳损多是“用得多的那侧疼”,比如常用右手就只有右手腕不适。如果这些信号同时出现,基本就能排除单纯的“劳累”,需要及时排查类风湿。

很多人会有误区:觉得“关节疼、长结节不影响吃饭睡觉,不用治”,或者“吃点止痛药缓解就行,没必要去医院”。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是“持续进展”的——关节按压疼和结节背后,是滑膜不断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时间久了会导致关节变形:比如手指变弯、膝盖无法伸直,甚至影响走路、拿东西。等到关节变形了再治疗,不仅难度更大,已经受损的关节功能也很难完全恢复。所以一旦发现关节反复按压疼,还伴有硬疙瘩,尤其是同时有晨僵、对称疼痛的情况,别拖延,及时去风湿免疫科就诊。

日常护理上,也有一些能缓解不适的小方法:避免长时间按压有结节的关节,比如提重物时尽量用手臂发力,别让手腕“扛重”;按压疼明显时,用40℃左右的温水敷关节,每次15-20分钟,帮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如果结节较大,别反复触摸或挤压,避免刺激它变大。但要记住,这些方法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替代治疗——控制炎症、阻止病情进展,才是避免关节进一步受损的关键。

其实关节按压疼和类风湿结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这些信号,让炎症悄悄“啃噬”关节。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检查、早一点干预,不仅能缓解疼痛、控制结节,还能守住关节的灵活,不影响日常吃饭、穿衣、散步这些小事。毕竟,能轻松活动关节,才是好好生活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特别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急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技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擅长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家族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疑难性病症。

擅长:采用微创介导、溶解、氧化关节腔炎症等有害物质,使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有所改善,晨僵、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改善。擅长采用先进仪器促修复受损骨质,使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障碍消失。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