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确诊后,都会担心病情是否会发展成驼背。其实,强直性脊柱炎并非一定会导致驼背,是否出现这种情况,核心在于病情发展中能否抓住关键的干预时机。这类疾病会逐步影响脊柱关节,若炎症长期得不到控制,可能让脊柱椎体间出现骨质融合、活动能力下降,再加上长期不良姿势的影响,才可能慢慢出现驼背变形。只要在合适的阶段采取科学干预,就能有效降低驼背风险,帮助维持脊柱的正常形态。
一个关键干预时机是“症状初现期”——也就是刚出现腰背晨僵、轻微隐痛等早期表现,且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脊柱关节炎症还比较轻,椎体间尚未形成明显的骨质粘连,及时干预能从源头减少炎症对脊柱的伤害。具体可以从几方面入手:首先要遵医嘱控制炎症,通过规范的调理方案减轻脊柱关节的炎症反应,避免炎症持续侵蚀关节结构;其次要重视日常姿势管理,不管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都要尽量保持脊柱中立——坐着时选带腰托的椅子,别弯腰驼背;站立时挺胸抬头,肩膀自然向后展开;睡觉时用硬度适中的床垫,避免过软的床垫让脊柱塌陷。此外,还可以做些简单的脊柱灵活性训练,比如靠墙站立,让背部、头部、臀部都贴紧墙面,双手自然下垂,每次保持一段时间,每天进行2到3回,帮助脊柱适应中立姿态,减少姿势变形的可能。
二个关键干预时机是“病情进展期”——即已经出现脊柱活动受限、弯腰有些困难,但还没形成明显驼背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及时干预,脊柱椎体可能会慢慢出现融合,一旦融合成型,后续矫正的难度会大很多。此时的干预需要更有针对性:一方面可以加强脊柱矫正训练,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做些姿势矫正练习,比如仰卧位脊柱伸展,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双手抱住膝盖拉向胸部,感受脊柱被拉伸,保持片刻后放松,重复多次;还有坐姿转体,坐在椅子上,缓慢向一侧转身,用对侧手轻扶膝盖,感受腰部旋转,保持一会儿再换另一侧,每侧各做几次,通过这些训练改善脊柱活动度,延缓或逆转轻微的弯曲趋势;另一方面,若存在习惯性弯腰,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脊柱矫正支具,日常活动时帮助维持脊柱中立,但要注意支具不用戴太久,避免依赖导致肌肉力量变弱;同时要增加复查频率,定期做脊柱影像学检查,监测椎体融合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成驼背。
需要注意的是,若已出现明显驼背——比如站立时头部难以自然抬起、脊柱有明显弯曲,虽然干预难度会增加,但仍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症状,比如在专业指导下做脊柱伸展训练和呼吸训练(像腹式呼吸,帮助打开胸腔,减轻脊柱前屈的压力),避免驼背进一步加重。
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驼背并不是疾病的必然结果。只要抓住“症状初现期”和“病情进展期”这两个关键干预时机,通过科学的炎症控制、姿势管理和康复训练,就能有效保护脊柱形态,降低驼背风险,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