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哮喘高发季,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姚宏胤主任指出,面对"吃药重要还是护理重要"的疑问,科学答案是:二者缺一不可,需构建"药物控制+护理防护"的协同体系。
一、药物治疗:控制气道炎症的核心支撑
哮喘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规范用药是治疗基石。姚主任强调,药物的核心作用是抑制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而非单纯缓解症状。临床常见两大误区:
擅自停药:症状缓解即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复,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完成足疗程治疗;
过度依赖急救药:频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能引发耐药性,急性发作期应遵循"西医快速控症、缓解期中医调理体质"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二、日常护理:减少发作诱因的关键防线
科学护理可显著降低发作频率,重点做好三方面:
环境与饮食管理:
规避尘螨(使用防螨床品)、宠物毛发等过敏原,花粉季佩戴防雾霾口罩;
记录"哮喘日记"排查致敏食物,过敏体质者慎食热带水果;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气道痉挛。
身心协同调节:
情绪波动会加重炎症,建议通过冥想、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改善心理状态与肺功能;
动态监测与复诊:
居家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定期复查肺功能,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
三、中西医结合:打造双重防护体系
姚主任团队临床证实,"西医控急性症状+中医调机体失衡"的模式可使年发作次数下降60%以上。例如:
急性期:吸入激素快速抗炎,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痉挛;
缓解期:中药健脾益肺、穴位贴敷调节免疫,从根源减少复发。
姚主任重要提醒:
勿偏废任何一方:护理不能替代药物,规范用药始终是治疗核心;
避免过度清洁:适度接触无害微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关注共病管理:合并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时需同步治疗。
哮喘管理需树立"长期作战"意识,药物是控制炎症的"武器",护理是规避风险的"盾牌"。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病情稳定控制,让患者享受自由呼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