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炎的形成机制是多维度病理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呼吸科专家姚宏胤医生结合40余年临床经验指出,其发病既与现代医学认知的病原体侵袭、免疫失衡密切相关,又与中医理论中的体质亏虚、痰瘀互结等病理状态深度关联。以下从中西医双视角解析其形成过程:
一、现代医学:病原侵袭与机体防御失衡
病原体持续感染是重要起点。腺病毒、支原体等若未完全清除,会引发间质性肺炎并逐渐纤维化,研究显示约30%的腺病毒肺炎患儿后期出现慢性病变。免疫缺陷者(如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因清除病原体能力弱,更易形成持续性感染病灶。
呼吸道防御屏障破坏加速病程。长期吸烟、空气污染(PM2.5超标)损伤气道纤毛,导致痰液滞留;胃食管反流患者反复吸入酸性物质,破坏肺泡功能,均增加继发感染风险。基础疾病协同致病,糖尿病、COPD等患者因免疫或气道功能异常,病原体清除效率显著下降,形成反复感染-损伤循环。
二、中医视角:体虚与病邪互结的病理演变
姚宏胤指出,慢性肺炎患者多有"肺脾肾三虚"体质基础。肺虚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脾虚生湿化痰,肾虚摄纳失常,导致痰浊内蕴。六淫外邪(风寒、风热、浊毒)侵袭后,若未及时驱散,风寒化饮、风热炼痰,雾霾等"浊毒"更易引发痰瘀互结。内伤因素亦不可忽视,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劳伤过度等,可致肝气犯肺、脾虚生痰、肾阴虚损,与外邪交织形成"虚实夹杂"的慢性病机。
三、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催化作用
现代环境毒素加剧气道损伤,甲醛、PM2.5等污染物可诱导上皮细胞凋亡、抑制免疫细胞活性。不良生活习惯削弱机体抗病力,长期熬夜降低免疫细胞活性,空调环境导致黏膜干燥,维生素A缺乏影响呼吸道修复,均为慢性炎症迁延的诱因。
姚宏胤强调,慢性肺炎是"病原体-体质-环境"三元互动的结果。西医通过病原检测、功能评估明确病理损伤,中医辨证调理"痰、瘀、虚"状态,中西医结合能更全面揭示其复杂成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