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成都气温转凉,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呼吸科门诊量较夏季增长30%,干咳、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患者占比显著提升。该院呼吸科专家李晓荣主任指出,秋季肺系疾病高发与气候、免疫、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需从中医整体观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系统防护。
一、燥邪伤肺:气候变迁的直接威胁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季空气湿度常低于50%,干燥环境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纤毛清除功能减弱,病原体更易入侵。同时,昼夜温差超10℃的刺激,易引发气道痉挛,诱发哮喘、慢阻肺急性发作。现代医学证实,干燥环境使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10%-15%,是秋季咳嗽、咽炎高发的主因。
二、免疫低谷:慢性病患者需警惕
经过夏季消耗,人体免疫功能进入调整期,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常人低30%,感染风险升高3倍以上。数据显示,慢阻肺病患者秋冬急性加重风险增加近2倍,每次发作均会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损伤。40岁以上人群及基础病患者需重点关注肺部健康。
三、环境叠加:职业与过敏双重挑战
成都盆地特殊地理环境导致秋季PM2.5浓度常超标,细颗粒物直接损伤肺泡引发慢性炎症;同时,霉菌、尘螨等过敏原浓度上升,约30%过敏性鼻炎患者会继发哮喘。建筑、矿产等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粉尘,10年后职业性肺病风险达20%,需加强防护。
四、中西医结合:三招筑牢护肺防线
中医调理:遵循"减辛增酸"原则,多吃百合、银耳、梨等润肺食材,推荐"百合莲子粥"养阴润燥;每日按摩迎香穴5分钟,配合"呬字功"呼吸训练(呼气发声展臂),可增强肺功能。
现代防护:雾霾天佩戴N95口罩,室内保持40%-60%湿度;及时接种流感及肺炎疫苗,慢阻肺病患者每月评估症状变化,出现持续干咳超2周需尽早就医。
生活管理:避免空调直吹,适时增减衣物;减少油炸辛辣饮食,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通过适度快走、八段锦等提升免疫力。
"秋季养肺关键在'润燥防感'",李晓荣主任强调,普通人群可通过饮食、穴位按摩等日常调护预防,慢性病患者需结合药物干预与定期监测,中西医协同才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出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务必及时排查肺部器质性病变,切勿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