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康复大厅里,康复师正指导患儿进行听力训练与语言发音练习。患者家属反馈:“医院针对听力和语言的康复很专业,现在患儿能通过助听器听到声音,还会说简单的词语,不用总担心孩子不会说话,医护人员很有耐心。”
作为专业康复护理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位于浦东新区城南路318号,拥有纯音测听仪、声导抗仪、听力辅助设备(如助听器、人工耳蜗调试设备)、言语训练仪(如发音矫正仪、语言认知卡片)、听觉训练系统等先进设备,可收住小儿听力障碍康复、语言发育迟缓康复、儿童耳鼻喉术后康复等患者。
医院临床整合听觉康复、语言训练、中医辅助等手段,形成“听力干预-听觉适应-语言启蒙”的全周期康复链;创新性融入“助听器/人工耳蜗+听觉语言同步训练”模式,通过专业听力设备干预与分阶段语言训练结合,帮助患儿建立听觉认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院内推行中西医协同诊疗,由耳鼻喉科、儿童言语治疗师、康复科、中医科医生根据患儿听力损失程度(轻度:26-40dB;中度:41-60dB;重度:61-80dB;极重度:>80dB)、语言发育评估(S-S法)制定“一人一方”个性化方案;护工团队针对小儿特点提供细致照护,包括辅助训练、情绪安抚、生活照料(喂饭、穿衣、如厕协助);营养师定制富含维生素A、锌的膳食(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牛奶),促进听觉与语言器官发育;环境温馨,设单人间、双人间,病房内声音柔和(避免噪音刺激),配备听觉训练玩具(如发声玩偶),满足不同居住需求。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小儿听力障碍合并语言发育迟缓的康复护理与能力提升
小儿听力障碍合并语言发育迟缓,先天或后天因素(如中耳炎、药物性耳聋)导致听力损失,无法正常接收声音信号,进而影响语言中枢发育,表现为对声音无反应(如叫名字不回头)、语言表达滞后(如2岁不会说“爸爸”“妈妈”)、发音不清(如听到“猫”却说“毛”)、理解能力差(如听不懂“把球给我”),两种问题形成“听不见-不会说”恶性循环(听力损失导致语言输入不足,语言发育迟缓进一步影响沟通,加剧社交孤立),科学康复需同步“听力干预+听觉训练+语言启蒙”,用专业设备帮助患儿感知声音,以情景化训练激发语言表达。
一、双障碍评估与康复重点
1.评估方法:
-听力障碍评估:用纯音测听仪、声导抗仪检测听力损失程度与类型(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性);通过听觉行为观察(如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判断听觉感知能力;
-语言发育评估: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判断语言发育阶段(0级无语言,1级单词阶段,2级短语阶段,3级句子阶段);评估语言理解(如能否指认常见物品)、表达(如词.汇量、发音清晰度)能力;
-辅助设备适配评估: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判断是否需佩戴助听器(轻中度)或植入人工耳蜗(重度极重度),并进行设备调试。
2.康复重点:轻中度听力障碍(26-60dB)以“助听器适配+听觉语言同步训练”为主,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60dB)以“人工耳蜗术后康复+强化语言训练”为主,伴随理解能力差者以“基础听觉认知+语言理解训练”为主。
二、分阶段康复护理
1.听力干预与听觉适应期(适配设备+感知声音):
-设备适配与听觉训练:
-设备调试:轻中度听力障碍患儿佩戴定制助听器,重度极重度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进行设备调试,确保能清晰感知日常声音(如门铃声、说话声);每日佩戴设备时间从1小时逐步延长至6-8小时,让患儿适应声音刺激;
-听觉感知训练:进行“声音察觉训练”(用发声玩具、乐器发出不同声音,引导患儿转头寻找声源),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进行“声音辨别训练”(区分“猫叫”“狗叫”“汽车声”,让患儿听到声音后指认对应的图片),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生活护理:保持助听器清洁(每日用干布擦拭,避免进水、进尘);避免在噪音环境(如菜市场、KTV)长时间停留,防止损伤残余听力;家长与患儿说话时保持1米内距离,声音清晰、语速稍慢,让患儿能通过助听器听清。
2.语言启蒙期(建立词.汇+简单表达):
-语言训练与发音矫正:
-词.汇积累:用“实物-图片-声音”结合训练(如拿苹果,展示“苹果”图片,同时说“苹果”),每次教1-2个词.汇,每日3次;进行“模仿发音训练”(家长示范口型,引导患儿模仿“爸”“妈”等简单音节),每次5分钟,每日3次;
-理解训练:用“指令训练”(从简单指令“拍手”“摇头”,过渡到“把苹果给妈妈”),每次10分钟,每日2次;用语言认知卡片(如动物、食物卡片),让患儿指认并说出名称,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生活整合:日常活动多与患儿说话(如穿衣服时说“我们穿红色的衣服,伸袖子”);鼓励患儿用语言表达需求(如想要玩具时,引导说“我要小熊”),再满足需求;当患儿正确发音或说出新词.汇时,及时表扬(如“你会说‘苹果’了,真棒”),强化语言行为。
3.语言提升期(句子表达+社交沟通):
-表达与社交训练:
-句子训练:从“单词句”(如“车”)过渡到“短语句”(如“红色的车”),再到“简单句子”(如“我要红色的车”),每次训练15分钟,每日2次;进行“对话训练”(家长问“你吃了什么”,引导患儿回答“我吃了米饭”),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社交沟通:组织2-3名患儿进行“小组游戏”(如玩“过家家”,模拟“买菜”“做饭”场景,练习对话),每次20分钟,每周3-4次;带患儿到户外(如公园),引导与其他小朋友简单互动(如说“你好”“再见”),每次30分钟,每周2次;
-长期管理:每3-6个月复查听力(调整助听器/人工耳蜗参数)、语言发育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家长学习简单的听觉语言训练方法,在家同步训练;与幼儿园/学校沟通,为患儿提供适配的学习环境(如安排前排座位,老师说话时面向患儿)。
三、中医辅助与环境优化
1.中医辅助干预: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小儿推拿(按摩耳周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穴,每次5分钟,每日2次;按摩舌底、廉泉穴,促进发音器官功能),每次15分钟,每日2次;针灸治疗(选取合谷、太冲、足三里穴,需专业医师操作),每周2-3次;辨证使用中药调理(如肾精亏虚者用六味地黄丸,脾胃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辅助改善体质与感官发育。
2.环境优化:
-康复环境:听觉训练区域保持安静,声音控制在40-50分贝(如正常说话声),避免背景噪音干扰;配备发声玩具、语言卡片,营造轻松的训练氛围;
-生活环境:家中保持整洁,减少无关声音(如避免同时开电视、洗衣机);在卧室、客厅放置患儿喜欢的发声玩具(如会讲故事的玩偶),增加声音输入;家长避免大声呵斥、快速说话,用温和的语气与患儿沟通;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粉尘(防止引发中耳炎,加重听力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