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有三大类核心表现,家长需保持警惕: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以及二者出现前的“前驱症状”。识别这些表现是寻求及时专业帮助的一步。
理解抽动症的表现与应对原则
当孩子出现以下不自主、无目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收缩或发声时,家长应予以重视,但同时也需避免过度焦虑和错误处理。
1.运动性抽动
这是常见且易被观察到的表现。它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
简单运动抽动:涉及少数肌肉群,表现为突然、短暂的动作。例如:眨眼、挤眉、耸鼻、咧嘴、摇头、耸肩、甩手等。
复杂运动抽动:动作更协调,似有目的性,但实为不自主。例如:跳跃、触摸自己或他人、旋转、模仿别人的动作(模仿动作)或做出猥亵手势(秽亵动作)。
2.发声性抽动
这是气流通过口、鼻、咽喉部肌肉产生的异常发声。同样分为简单和复杂:
简单发声抽动:发出无意义的响声或声音。例如:清嗓子、干咳、发出“啊啊”、“哼哼”、“吭吭”声、犬吠声等。
复杂发声抽动:表现为说出有意义的词语或短语,但内容异常。例如:重复自己的话(重复言语)、重复别人的话(模仿言语)、或突然说出污言秽语(秽语症)。
3.不容忽视的“前驱信号”
在明显的抽动爆发前,许多孩子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身体局部的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热感或肌肉紧张感。完成抽动动作后,这种不适感会得到暂时缓解。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家长明白孩子的行为并非故意,而是难以自控的。
家长应对的核心原则:
1.“视而不见”,减少关注:过度提醒、批评或惩罚抽动行为,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导致抽动反而更频繁、更严重。
2.创造宽松环境:减轻孩子的学业和心理负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运动,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这些是减少抽动的重要基础。
3.寻求专业评估:一旦发现上述表现,应寻求儿科神经或发育行为专业医生的评估,以获得明确诊断和科学的干预指导。
识别抽动症的三大表现,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科学应对。家长的理解、接纳和为孩子创造一个低压、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阶段的重要力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