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我经常会遇到家长带着“特别好动”的男孩来就诊,担心孩子患上了儿童多动症。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孩子好动与多动症的那些事。
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她6岁的儿子来到我的诊室,刚落座就焦急地说:“陈医生,我家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动来动去,老师说他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孩子只是天性活泼,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
其实,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特别是男孩子,他们的精力通常更为旺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
好动是天性,多动是病症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怀疑是儿童多动症。据统计,近30%的家长存在这种误解。事实上,多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而学习成绩差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智力发展、学习态度等。
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分场合的能力
正常的孩子在陌生环境或见到生人时,会有一个适应期,在陌生场合他们会表现得相对安静。而多动症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场合、环境的改变而变得安静,他们在任何场合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2.自我控制能力
当正常的孩子意识到某些行为会带来奖励或惩罚时,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为了获得表扬或避免批评,他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而多动症的孩子即使内心渴望被表扬、被奖励,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安静下来。
3.行为的目的性
正常孩子的活动通常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多为冲动、缺乏明确目的。举个例子,当条件没被满足时,正常孩子可能会闹脾气,但一旦达到目的,就会安静下来;多动症孩子的哭闹、吵闹则不会随着任何事情的改变而结束。
4.动作的协调性
活泼好动的孩子通常反应快、动作灵活;而多动症孩子可能反而表现出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可以通过让孩子扣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来观察。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不只是“多动”
儿童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它的核心症状不仅包括多动,还有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
根据医学观点,要诊断为多动症,这些症状必须持续至少6个月,并且达到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程度,在多个场合(如家庭、学校)都出现,明显影响社会、学业或职业功能。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包括:
学习、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常无法注意细节或因粗心而出错
与其谈话时常表现为似乎没在听
常不能遵循指导顺利完成作业、手工
常逃避、厌烦或勉强做需要持续用心做的任务,比如家庭作业
多动-冲动的表现包括:
常在座位上表现为手脚躁动不安或扭来扭去
常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座位的场合离开座位
常在不恰当场合乱跑或乱爬
问题未提完时就脱口说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好动,而是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这类患童课堂上看起来老实,其实心不在焉,常“走神”,做作业、考试也丢三落四,出错率较高。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文静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
多动症的认识误区
关于儿童多动症,家长们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多动症不是病,成年后会自然消失
事实上,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约有40%~50%的患儿成年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表现为工作、人际交往及婚恋困难等。
误区二:患了多动症仅靠药物治疗即可
实际上,多动症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药物治疗是关键,但需要综合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家长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上述多动症的可疑症状,不要慌张,也不要自行给孩子贴标签。正确的做法是:
细心观察:记录孩子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表现。
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必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保健科进行评估。
专业的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行为量表评估、必要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来做出判断。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韦氏儿童智能量表、Conners评定量表等。
孩子好动是他们探索外界、认识环境的方式之一。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我们要学会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既不盲目给孩子贴标签,也不忽视可能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