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孩子坐不住、爱走神?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别只当 “调皮”,可能是多动症在发出信号!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我家孩子上课总坐不住,屁股像长了钉子,还老打扰同学”“写作业注意力超不过5分钟,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发呆”“说了无数次的规矩,转头就忘,脾气还特别急”……面对孩子这些“不听话”的表现,很多家长第yi反应是“孩子太调皮”“管教不到位”,却可能忽略了一个隐藏的健康问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常说的多动症。

据《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2023年版)》数据显示,我国6-12岁儿童ADHD患病率约为6.4%,意味着每16个孩子中就可能有1个受其影响。但由于家长对疾病认知不足,ADHD的就诊率不足10%,很多孩子的问题被长期误判为“性格问题”,错过干预时机,甚至影响学业、社交与心理健康。

一、别混淆!孩子“调皮”和ADHD,差别其实很明显

很多家长分不清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和ADHD的“异常行为”,其实两者在目的性、持续性、场合性上有本质区别,可通过3个维度快速判断:

行为维度正常调皮孩子ADHD孩子注意力表现对感兴趣的事(如看动画、玩积木)能专注30分钟以上,只是对不喜欢的事(如写作业)容易分心无论做什么都难以专注,哪怕是喜欢的游戏,也常中途放弃、频繁切换,做事丢三落四(如忘带作业、丢文具)多动冲动表现玩闹有分寸,在课堂、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场合能克制,不会影响他人;冲动后能听劝、改正坐不住、手脚不停(转笔、抖腿、离座),在安静场合也忍不住喧哗、打扰他人;冲动易怒,常因小事哭闹、打人,听不进劝告行为影响虽偶尔调皮,但不影响学业进度(成绩稳定)、朋友交往(能正常和同伴玩耍)成绩波动大(因分心漏题、拖延),难以和同学建立长期友谊(因冲动冲突、不会合作),甚至出现自卑、厌学情绪

如果孩子的“坐不住、爱走神”持续6个月以上,且在家庭、学校、课外班等多个场景都出现,同时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社交,就需要警惕ADHD,而非单纯“调皮”。

二、ADHD不是“孩子故意的”,这些原因家长要了解

很多家长误解ADHD是“家教差”“孩子故意捣乱”,其实这是一种与大脑发育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背后有明确的科学原因,并非孩子“不听话”:

大脑发育差异:ADHD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计划能力)发育比同龄孩子慢2-3年,导致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克制冲动,就像“大脑里少了个‘刹车’”。

遗传因素占主导:研究发现,ADHD有明显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ADHD,孩子患病概率是普通孩子的5-8倍,遗传贡献率约75%,远高于“家教”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孕期吸烟、饮酒、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童年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每天超过2小时)、睡眠不足(6-12岁孩子需9-11小时睡眠,不足者易多动)、家庭氛围紧张(频繁争吵、过度打骂)等,可能会加重ADHD症状,但并非根本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ADHD不是“孩子懒”“故意对抗家长”,也不是“长大了就会好”——约50%的ADHD儿童成年后仍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如频繁换工作、拖延)、人际关系(如沟通不畅、冲突多),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三、发现孩子可能有ADHD?别慌,这样做才正确

很多家长因“怕孩子被贴标签”“觉得ADHD是‘精神病’”而拒绝就医,反而耽误了干预时机。其实,ADHD和“感冒、近视”一样,是可干预、可改善的疾病,科学处理步骤如下:

第yi步:先找专业医生,避免“自行判断”

不要通过网上测试、邻居建议就给孩子“贴ADHD标签”,正确做法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由医生通过3个步骤确诊:

评估孩子行为:医生会观察孩子在诊室的表现(如是否坐得住、能否配合问答);

收集多方面反馈:让家长、老师填写《ADHD评定量表》,全面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情况;

排除其他问题:通过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视力听力问题、焦虑症、自闭症等可能导致“多动分心”的疾病,避免误诊。

第二步:科学干预,“药物+行为训练”结合效果好

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孩子年龄(6岁以下以行为训练为主,6岁以上可结合药物)、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家长无需“谈药色变”:

行为训练:家长可通过“正向激励”帮孩子建立规则——比如孩子专注写作业20分钟,就奖励10分钟游戏时间(而非批评“又分心了”);学校可请老师配合“分段任务”(如把作业拆成“先写10道题,再休息5分钟”),降低孩子的专注压力。

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对于中重度ADHD孩子,医生可能会开具安全的处方药(如哌甲酯、托莫西汀),这些药物能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减少多动,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性有保障,不会导致“成瘾”或“影响智力”。

家庭支持是关键:家长要避免“打骂指责”(如“你怎么这么笨”“故意气我”),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如“今天比昨天多专注了5分钟,很棒”);同时减少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这些都能辅助改善症状。

四、家长常见误区:别让错误认知耽误孩子

纠正几个家长对ADHD的高频误区,避免因误解影响干预:

误区1:“ADHD是‘天才病’,不用治”?错!虽然有些ADHD孩子在创造力、思维活跃度上有优势,但如果不干预,注意力缺陷会让他们“难以把天赋落地”(如想法多但无法完成),反而浪费潜力。

误区2:“吃药会让孩子变‘呆滞’”?错!科学用药的目的是“帮孩子找回注意力”,让他们能正常学习、和同伴玩耍,不会让孩子失去活泼本性,反而能减少因“总犯错被批评”导致的自卑。

误区3:“长大了自然会好”?错!约50%的孩子成年后仍受ADHD影响,早期干预(6-12岁是黄金期)能让症状改善更明显,降低成年后出现工作、社交问题的概率。

孩子“坐不住、爱走神”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把疾病当“调皮”,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及时带孩子找专业医生评估,用科学的方法干预,才能帮孩子发挥潜力,健康成长。记住:ADHD不是孩子的“缺点”,而是需要家长和医生一起帮孩子跨越的“小障碍”。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