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矮小症干预中,生长激素常被家长误解为“想长多高就长多高”的“增高神药”,实则它是需严格规范使用的医疗手段,用药前这3件事家长必须清楚。
第·一件事:并非所有矮小症都适用。生长激素有明确的适应症,仅针对因生长激素缺乏、特纳综合征、特发性矮小等特定病因导致的矮小症有效。若孩子矮小是因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骨骼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盲目使用生长激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身体负担。比如因挑食导致营养不足的孩子,首要任务是调整饮食结构,而非依赖生长激素。因此用药前必须通过专业检查,由医生明确病因后判断是否符合用药条件。
第二件事:必须遵医嘱把控剂量与疗程。生长激素的使用剂量需根据孩子的体重、骨龄、病因等个体化制定,并非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剂量不当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血糖波动等不良作用。同时,用药疗程也需严格遵循医嘱,通常需持续数月至数年,且需定期复查骨龄、身高增长速率等指标,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方案。家长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干预效果或带来健康风险。
第三件事:不能替代日常身高管理。生长激素并非“一用就灵”,它需要与科学的日常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更佳效果。用药期间,孩子仍需保证充足睡眠(每晚10点前入睡,促进内源性生长激素分泌)、均衡饮食(摄入足量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和适量运动(如跳绳、游泳、篮球等纵向拉伸运动)。若忽视日常管理,仅依赖药物,不仅会降低用药效果,还可能让孩子错过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只有药物干预与日常管理双管齐下,才能帮助孩子科学改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