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重庆儿科陈勤华医生,在门诊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带着坐不住、小动作不断的孩子前来咨询,一句话往往是:“陈医生,我家孩子就是精力太旺盛了,跑来跑去停不下来。”可经过细致观察和沟通后,我发现,很多孩子表现出的“活泼好动”,其实并非单纯的活力充沛,而是与儿童多动症(ADHD)相关的行为信号。今天,我想和各位家长聊聊:孩子多动,真的只是“精力旺盛”吗?我们该如何科学辨别?
一、“动个不停”可能是表象,核心问题是注意力管理障碍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爱动、话多、容易分心,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甚至觉得“男孩嘛,调皮一点很正常”。但真正的关键并不在于“动得多不多”,而在于孩子是否能在需要专注的场合保持适当的行为控制。
比如,在课堂上无法安静听讲、作业拖拉、频繁出错;在游戏中难以遵守规则;情绪波动大,容易因小事发脾气——这些表现如果持续存在,并显著影响学习和社交,就可能超出了“活泼”的范畴。这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典型特征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ADHD不是性格问题,也不是教养不当的结果,而是一种神经发育性差异。它就像近视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发展状态,需要被理解、识别,而非简单归因为“不听话”或“没规矩”。
二、如何区分“精力旺盛”与“多动倾向”?三个观察维度很关键
作为家长,关心的问题是:“我家孩子到底是不是多动?”虽然不能自行诊断,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值得关注的行为模式:
情境一致性:精力旺盛的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能专注较长时间,比如看动画、搭积木;而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在任何静态活动中都难以维持注意力,即使是他喜欢的事物也容易中途放弃。
自我调节能力:普通活跃的孩子能听从指令、适应环境变化;而ADHD倾向的孩子常表现为冲动性强,比如抢话、插队、无法等待轮到自己,即便被提醒也难改善。
持续时间与普遍性:偶尔好动无需担忧,但如果类似行为在家庭、学校等多个环境中持续超过6个月,并对生活造成实际困扰,就需要引起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女孩的多动症状往往更隐蔽,更多表现为“走神”“做白日梦”“做事拖拉”,容易被误认为“乖但不够努力”,因此更容易被忽视。
三、误解比问题本身更伤人:别让孩子背负错误标签
在临床工作中,我见过太多孩子因为被误解而承受不必要的压力。有的被老师贴上“懒惰”“态度差”的标签,有的在家频繁遭受批评,导致自信心严重受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我们必须明白:多动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孩子想努力却力不从心的挣扎。他们的大脑在信息处理、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方面面临挑战,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好。
这时候,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比纠正和训斥更重要。与其说“你怎么总是坐不住?”,不如问“是不是有什么让你觉得很难集中注意力?”用共情代替指责,才能真正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改善动力。
四、科学应对的一步:早识别、早支持,而非急于贴标签
我始终强调:我们讨论儿童多动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定性”,而是为了更早地提供适合的支持。早期识别的意义在于:
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减少无效对抗;
协同学校优化学习环境,如合理安排任务节奏;
引导孩子发展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技巧。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结构化的生活习惯、正向行为引导和必要的专业支持,绝大多数ADHD倾向的孩子都能实现良好适应。关键在于——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才开始关注。
同时,请记住:网络上的测评工具或他人经验都不能替代专业评估。如果您发现孩子有持续性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行为,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但也需要被正确看见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的“多动”不是缺点,也不是顽劣的表现。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行为背后的本质,就能避免误判,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请记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儿童多动症,这些词不应成为恐惧的源头,而应是我们理解和陪伴孩子的起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