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常被夜间关节疼痛与睡眠障碍的恶性循环所困扰:夜间关节疼痛加剧,使得患者难以入睡、睡眠浅且频繁醒来;而睡眠不足又会降低身体对疼痛的耐受度,让关节疼痛在次日感觉更为明显。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的风湿免疫科与睡眠医学科联合研究发现,约70%的类风湿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夜间关节疼痛是主要诱因。这是因为夜间人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皮质醇分泌减少,会降低抗炎能力,导致关节炎症相对活跃;同时,夜间活动减少,关节液流动缓慢,炎症因子容易在关节局部堆积,加重疼痛,而且睡眠姿势固定过久会导致关节受压,尤其是手腕、膝关节等部位,容易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加剧僵硬和疼痛,若患者本身存在焦虑情绪,夜间安静环境下对疼痛的关注度会升高,进一步放大不适感,形成“疼痛—失眠—更疼痛”的闭环。
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需规范疼痛管理,减少夜间炎症活动,因为控制关节炎症是改善夜间疼痛的根本。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在急性期,若夜间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用药时间,如睡前服用长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抑制夜间炎症峰值,减轻疼痛;在稳定期,通过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长期控制炎症,从源头减少疼痛发作,对于生物制剂适用患者,靶向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能显著降低夜间疼痛频率,同时,医院康复科会配合物理治疗,如睡前1小时进行低频脉冲电疗或温热疗法(如热敷袋),促进关节血液循环,暂时缓解疼痛,为入睡创造条件。
其次,优化睡眠环境与习惯,减少疼痛诱因也很重要。细节调整能有效降低夜间疼痛对睡眠的干扰,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的康复师建议,在睡眠姿势上,仰卧时在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侧卧时在两腿间夹软枕,减轻关节压力,避免俯卧,防止手腕、颈椎过度弯曲;在环境控制方面,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湿度50%-60%,过冷或过热都会刺激关节,使用遮光窗帘、白噪音机营造安静黑暗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在睡前准备上,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进行10分钟轻柔的关节活动(如手指屈伸、踝部环绕),但避免剧烈运动,用38-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僵硬。
再者,结合心理调节与辅助手段,降低疼痛敏感度也不可或缺,因为心理状态对疼痛感知的影响显著。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的心理咨询师会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睡前进行“腹式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或“身体扫描冥想”,通过放松肌肉降低神经紧张度,减轻对疼痛的关注;进行认知调整,记录“疼痛日记”,标注夜间疼痛的时间、程度及可能诱因(如当天活动量、情绪状态),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通过客观数据减少对疼痛的过度焦虑;使用辅助工具,必要时使用特殊寝具,如记忆棉床垫分散关节压力,手腕护具保持关节中立位,减少夜间无意识活动对关节的损伤。
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推行“多学科协作”模式,风湿科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患者的睡眠管理,在评估阶段,通过夜间疼痛评分、睡眠监测(如多导睡眠图),明确疼痛与睡眠障碍的关联程度,排除其他睡眠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在干预阶段,结合药物调整、物理治疗(如夜间关节气压治疗)、睡眠认知行为疗法,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对膝关节疼痛患者,睡前使用脉冲磁疗仪缓解局部炎症,同时指导侧卧姿势调整;在随访阶段,定期跟踪睡眠质量与疼痛变化,每2周调整一次干预方案,确保措施持续有效。
类风湿患者若长期受夜间疼痛影响睡眠,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提醒,持续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力,加速关节损伤,只有打破“疼痛-失眠”循环,才能为病情控制奠定基础,通过规范治疗、环境优化与心理调节的结合,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睡眠,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