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呈现症状隐蔽、共病率高等特点,需通过多维度评估实现早期识别。太原地区家长需关注情绪、行为及躯体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需警惕抑郁症与焦虑症、物质滥用等共病情况。
情绪与认知症状核心表现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学龄期儿童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攻击行为,青少年可能出现自伤念头、自杀计划。认知方面,可能伴随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影响学业表现,导致成绩断崖式下降。研究显示,抑郁症患儿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与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功能受损相关。
行为与躯体症状行为改变如退缩、逃学、物质滥用需警惕,部分患儿通过网络成瘾、酗酒等方式逃避现实。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睡眠障碍可能为抑郁首发表现,一项针对太原市初中的筛查显示,13.7%的抑郁患儿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易被误诊为器质性疾病。此外,食欲改变(如暴食或厌食)、体重波动也可能为抑郁信号,需结合多系统评估。
评估工具与干预策略常用量表包括儿童抑郁量表(CDI)、青少年抑郁评定量表(ADRS)。对于中重度抑郁,需联合药物治疗(如SSRI类抗抑郁药)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改善50%-60%患儿症状。太原天使儿童医院心理科提供“经颅磁刺激(TMS)”等物理疗法,改善前额叶皮层功能,对于药物抵抗型抑郁患儿可能有效。此外,医院还开展“家庭治疗”,改善亲子沟通模式,减少家庭冲突对患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