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S)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渐进性关节僵硬,其发生机制与病程进展紧密相关,需科学认知以延缓功能丧失。
晨僵:早期“活动唤醒”的预警信号
AS患者常在晨起或久坐后出现腰骶部、髋部僵硬感,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活动后逐渐缓解。这是由于炎症因子在关节滑膜、韧带沉积,夜间静止时炎症反应加剧,导致组织水肿、粘连。研究显示,晨僵持续时间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超1小时需警惕中重度活动期。
病理机制:炎症-钙化-融合的恶性循环
炎症是僵硬的始动因素。TNF-α、IL-17等炎症因子刺激滑膜增生、韧带纤维化,逐渐形成骨赘。随着病程进展,脊柱韧带(如棘上韧带、前纵韧带)钙化,导致“竹节样脊柱”——相邻椎体融合,脊柱活动度丧失。约30%患者伴髋关节受累,出现屈曲挛缩,影响行走能力。
关节外表现:多系统受累的连锁反应
僵硬不仅限于脊柱。外周关节(如膝关节)可能出现肿胀、活动受限;附着点炎(肌腱、韧带与骨连接处炎症)会加剧局部僵硬,如跟腱炎导致足跟痛。长期僵直还可引发胸廓活动度下降,限制肺扩张,诱发限制性肺病。
科学应对:从“被动缓解”到“主动干预”
早期干预以抗炎为核心。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快速缓解症状;生物制剂(如TNF抑制剂)能抑制炎症进展,延缓结构破坏。物理治疗包括热敷、低频脉冲疗法、脊柱延展运动(如游泳、瑜伽),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维持关节活动度。生活方式调整需避免久坐、睡硬板床,使用人体工学椅减少脊柱压力。
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僵硬是可防可控的慢性进程。通过规范治疗、科学运动、定期监测,可有效延缓僵直进展,维持生活自理能力。早期识别、规范管理是守护关节功能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