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德胜堂医院是由上海市卫健委批准设立的大型康复护理特色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配备语言训练器械(构音矫正系统、语言认知卡片)、感统训练设备(触觉球、平衡垫)、中医针灸理疗仪等专业仪器,拥有儿科康复师、言语治疗师、中医师组成的经验丰富团队。
医院可收住神经发育障碍(含小儿自闭症)、认知障碍康复、术后康复、老年慢性病等患者,核心优势为“中西医结合+语言-社交协同干预”——将现代康复技术(言语功能训练、社交互动引导)与传统中医手段(小儿推拿、针灸)结合,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患儿自闭症严重程度(CARS评分)与语言障碍程度(S-S分级)制定个性化方案。
院内护工团队针对小儿特点提供细致照护,包括辅助训练、情绪安抚、生活照料(喂饭、穿衣、如厕协助);营养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定制营养均衡膳食,兼顾口味与消化吸收;住院环境采用童趣化设计,设置语言游戏区(绘本角、角色扮演区)、感统活动区,减少患儿对治疗的抵触,同时提供单人间、双人间,方便家属陪护。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小儿自闭症合并语言障碍的综合干预与能力提升
小儿自闭症合并语言障碍,脑部发育异常导致社交互动意愿低(回避对视、不主动交流)与言语表达能力弱(发音不清、词.汇量少、无法说完整句子),两种问题相互影响(社交回避减少语言学习场景,语言障碍阻碍需求沟通),科学干预需同步“语言启蒙+社交引导”,用趣味互动激发表达意愿,以分层训练提升言语能力。
一、双障碍评估与干预方向
1.评估方法:
-自闭症评估: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从社交、沟通、行为维度判断严重程度(轻度30-36分,中度37-44分,重度>45分);
-语言障碍评估: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判断言语理解(能否听懂“拿杯子”)、表达(词.汇量、句子长度)的落后程度(轻度:落后6个月内,中度:6-12个月,重度:>12个月);
-兴趣评估:观察患儿对玩具(音乐盒、彩色积木、毛绒玩偶)、活动(亲子游戏、手工)的兴趣点,确定干预“强化物”(如喜欢的贴纸、短动画片段)。
2.干预方向:先通过一对一互动建立信任,再逐步融入语言训练与社交场景,每次干预10-15分钟,每日3-4次,避免患儿疲劳抵触。
二、分阶段综合干预
1.信任建立与语言启蒙(1-2岁):
-一对一互动:
-感官刺激: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同时重复简单发音(如“球”“妈”“水”),每次5分钟,每日3次;
-非语言沟通:教患儿用手势表达需求(如指水杯表示“要喝水”、挥手表示“再见”),每次训练5分钟,每日2次,建立沟通意识;
-兴趣引导:玩“躲猫猫”“拍手游戏”,康复师用夸张表情与语气吸引参与,每次成功互动后给予“强化物”,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2.语言表达与社交融入(2-3岁):
-语言训练:
-发音引导:从单音节(“a”“b”“m”)过渡到双音节(“妈妈”“宝宝”“球球”),康复师示范口型,用镜子让患儿观察模仿,每次10分钟,每日3次;
-指令理解:用“实物+语言”教患儿执行简单指令(如“把球给妈妈”“拍手”),配合手势辅助,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社交训练:
-小组互动:组织2-3名同龄儿童玩“传球”“合作搭积木”,康复师示范“轮流玩”“说‘谢谢’”,用“强化物”引导患儿参与,每次20分钟,每周3-4次;
-情景模拟:用玩具模拟“逛超市”“做客”场景,教患儿“打招呼”“拿物品”,每次15分钟,每日2次,熟悉社交场景。
3.语言应用与生活自理(3-4岁):
-场景化训练:
-生活语言融入:练习自己穿脱简单衣物(如带魔术贴的裤子),同时引导说“穿裤子”“脱鞋子”;吃饭时说“要勺子”“吃饱了”,每次15分钟,每日2次,将语言与生活结合;
-公共场景适应:带患儿去公园、儿童乐园,鼓励用简单语言表达需求(如“一起玩吗”),家长在旁示范,每次30分钟,每周2-3次;
-心理与家庭支持:
-正向激励:患儿完成语言或社交目标时,用具体表扬(“宝宝会说‘谢谢’啦,好厉害”)强化积极行为;
-家庭配合:家人统一训练方法与奖惩标准,避免教育方式混乱;减少电视、手机使用,多与患儿面对面互动,增强亲子信任。
三、家庭配合与环境优化
1.家庭配合技巧:
-日常融入:喂奶时说“宝宝喝奶啦”、换尿布时引导指认“小裤子”,将语言训练融入生活细节;
-耐心陪伴:允许患儿进步缓慢,避免批评“你怎么还不会说”,每个动作反复练习,逐步积累信心;
2.环境优化:
-安全防护:家中地面铺软垫,移除尖锐家具边角,防止训练时受伤;
-语言环境:摆放语言训练卡片(如动物、水果卡片),方便随时引导发音;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干扰患儿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