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浓缩:成石物质过饱和,触发晶体析出!
人体每日需通过肾脏排出约600-800mmol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草酸、钙),这些物质需溶解在尿液中排出体外,而饮水量直接决定尿液的“稀释能力”:
尿量减少与浓度骤升:正常情况下,每日饮水1500-2000ml时,尿量维持在1500ml左右,尿比重(尿液浓缩程度指标)为1.015-1.020;当饮水不足(<1000ml/日)时,尿量可降至500-800ml,尿比重升高至1.025以上,尿液呈高度浓缩状态。此时尿中关键成石物质浓度呈几何级升高——例如草酸钙的溶解度约为8mg/L,浓缩尿液中其浓度可升至15-20mg/L,远超溶解度阈值,如同“过饱和的糖水”,多余的草酸钙分子会自发析出,形成直径5-10μm的微小晶体(初始晶体)。
尿液pH值失衡:饮水不足导致尿液中缓冲物质(如枸橼酸、碳酸氢盐)浓度降低,尿液pH值易出现异常:
酸性环境(pH<5.5):促进尿酸结晶析出(尿酸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显著下降),尤其对于高尿酸血症人群,尿酸晶体析出风险升高3-5倍;
碱性环境(pH>7.0):增加磷酸钙、磷酸镁铵结晶形成概率,这类晶体易在肾盂内聚集,形成鹿角形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