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故咧嘴笑”若并非出于情绪愉悦,而是无法自主控制的、反复出现的面部肌肉抽动,确实需要警惕抽动症的可能,这可能是儿童抽动症中典型的运动性抽动症状之一,家长需从症状特点、伴随表现及应对方式三方面做好识别与干预:
一、先区分“正常笑”与“抽动性咧嘴”
家长首先要明确,正常的咧嘴笑通常与场景相关(如看到有趣的事、被逗乐),且伴随情绪愉悦的表情(眼神明亮、放松),可自主控制停止;而抽动性咧嘴有明显区别:
无诱因:并非因开心、有趣等情绪引发,可能在安静看书、吃饭、甚至发呆时突然出现;
重复性:短时间内可能反复咧嘴,动作快速、机械,孩子自己难以控制,若刻意抑制,反而可能导致后续发作更频繁;
伴随不适:部分孩子可能会说“脸有点紧”“控制不住想咧嘴”,或咧嘴时伴随挤眼、皱眉、吸鼻子等其他面部小动作。
二、警惕:咧嘴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
儿童抽动症的核心是“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面部是常见发作部位,除了咧嘴,还可能伴随这些早期小动作,家长需综合观察:
面部抽动:挤眼、皱眉、撅嘴、吐舌头、舔嘴唇、面部肌肉抽搐(如嘴角抽动);
头部抽动:频繁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
发声抽动(部分孩子会出现):清嗓子、干咳、发出“吭吭”“啊啊”等无意义声音,或重复别人的简单词语。
这些症状通常在孩子5-10岁时高发,且在紧张、疲劳、兴奋(如看电子产品后)时会加重,入睡后则完全消失,这是抽动症症状的典型特点。
三、家长正确应对:别指责,先排查再干预
若发现孩子有“无故咧嘴”等异常表现,家长避免两种极端:
不忽视:别误以为是“孩子调皮”“故意做鬼脸”,更别指责、批评孩子(如“别咧嘴,难看死了”),否则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症状恶化;
不恐慌:并非所有“咧嘴”都是抽动症,也可能是眼部不适(如干眼症、近视)、牙齿问题(如换牙期牙龈痒)、或短暂的“习惯性动作”。
正确的做法是:
先观察记录:记录孩子咧嘴的频率、场景(如是否在特定时间发作)、是否伴随其他小动作,持续观察1-2周;
及时排查:若症状持续不消失,或伴随其他抽动表现,先带孩子到儿科、眼科、口腔科排除器质性问题(如视力异常、牙齿不适);
专业就诊:若排除身体疾病,建议带孩子到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由医生通过症状评估、行为观察等判断是否为抽动症,避免延误早期干预时机。
总之,孩子“无故咧嘴”虽不一定是抽动症,但需家长细心观察、科学应对——早期识别、温和干预,多数抽动症孩子通过行为引导、心理调节(如减少压力、规律作息),症状可逐渐缓解,甚至在青春期后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