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活泼好动是天性使然,但当某些行为持续出现且影响日常生活时,家长需警惕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多动症并非简单的“调皮捣蛋”,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通常在12岁前显现,但易被误认为是性格问题。以下行为若频繁出现,需引起关注:
一、注意力缺陷:难以专注的“小迷糊”
学习场景:写作业时频繁走神,容易被外界声音、动作打断;读书时跳行、漏字,甚至读完整段文字却无法复述内容;考试时粗心大意,常因看错题目或计算错误丢分。
生活细节:整理书包时丢三落四,经常找不到文具或作业本;与他人对话时心不在焉,答非所问;玩玩具时缺乏耐心,一个玩具玩几分钟就换下一个。
二、多动行为:停不下来的“小马达”
身体动作:上课时坐不住,频繁扭动身体、踢桌子或玩笔;排队时无法安静等待,总是推搡他人或离开队伍;在家中也是“上蹿下跳”,难以安静地完成一件事。
语言表现:话多且打断他人,即使被提醒也难以控制;回答问题时抢答,甚至在老师未问完时就说出答案;情绪激动时手舞足蹈,难以用语言表达感受。
三、冲动倾向:缺乏“刹车”的“小火车”
社交场景:与同伴玩耍时容易因争抢玩具或规则分歧而动手;被批评时情绪失控,大哭大闹或摔东西;难以理解他人感受,常说出伤人的话却毫无察觉。
风险意识: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横冲直撞;攀爬高处或接触危险物品时缺乏警惕性,即使被警告也容易再次犯错。
家长应对建议:
若孩子出现上述行为且持续6个月以上,影响学习或社交,建议通过“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具体场景和频率,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避免贴标签或严厉批评,可通过制定规则、分解任务、设置奖励机制等方式帮助孩子改善。例如,用计时器提醒专注时间,完成小目标后给予具体表扬(如“你今天写作业时只走了3次神,比昨天进步了!”)。多动症是可干预的,早期识别和科学引导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