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早上醒来会发现关节“发僵”,活动几下才能缓解,这时难免担心:“是不是得了类风湿?”其实晨起关节僵硬(医学上称“晨僵”)并非类风湿的专属信号,很多时候是身体发出的“良性提醒”,先别急着恐慌,不妨先看看几种常见情况是否存在。
比较常见的非疾病因素是生理性晨僵。比如前一天运动强度较大,关节周围肌肉处于疲劳状态;或是睡眠时姿势长时间不变,关节缺乏活动,滑液流动速度变慢,就像机器久未使用会“生锈”一样。这种僵硬有几个明显特点:持续时间比较短,通常活动一会儿就能缓解;多集中在平时活动量大的关节,比如膝盖、脚踝这些部位;不会伴随红肿或疼痛,缓解后全天都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应对方法很简单,睡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睡觉时适当调整姿势,醒来后先慢慢活动关节,比如轻轻转动手腕、屈伸膝盖,就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中老年人容易混淆的是骨关节炎引发的晨僵,这种情况常被误认成类风湿。骨关节炎主要是关节长期磨损老化导致的,就像轮胎用久了会出现磨损一样,多发生在需要承受身体重量的关节,比如膝盖、髋关节,还有手指末端的关节。这类晨僵和类风湿有明显区别:持续时间不长,活动后很快就能减轻,但如果长时间走路或爬楼梯,关节又会出现酸痛感;而且很少出现“对称受累”的情况,比如可能只有一侧膝盖发僵,另一侧完全正常,也不会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如果是这种情况,日常要注意减少关节承受的压力,比如少提重物、选择柔软的鞋子,睡前用温水泡脚或热敷关节,都能减轻僵硬的感觉。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腱鞘炎导致的晨僵,这类情况常出现在频繁用手的人群中,比如长期敲键盘、经常做家务或需要长时间抱孩子的人。由腱鞘炎引发的晨僵多集中在手指和手腕部位,比如早上醒来手指难以弯曲,用力活动时可能会有“弹响”,就像手指被“卡住”一样,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弹响指”。它的特点是:僵硬主要集中在单个或少数几个关节,活动一会儿后会逐渐缓解,但白天如果重复相同动作,比如打字、拧毛巾,关节又会出现酸痛或卡顿;和类风湿不同,它不会累及多个关节,也不会出现关节红肿、变形的问题。应对的关键是减少手部的劳损,比如工作间隙适当活动手腕,也可以用护腕固定关节,情况较明显时贴一些消炎镇痛的药膏,经过适当护理,一段时间内就能有所好转。
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类风湿的可能。如果晨僵持续时间较长,且多个对称关节(比如双手腕、双手指)同时出现不适,还伴随关节红肿、疼痛,甚至有乏力、体重下降的情况,就要及时就医,通过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等指标明确诊断。
总之,晨起关节僵硬不一定是严重问题,先对照以上几种情况初步判断,别盲目焦虑,也别掉以轻心——正确区分原因,才能对症处理,让关节保持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