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发作机制复杂且具有进行性特征。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勇教授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从病理机制、中西医视角及科学防治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一、核心病理:慢性炎症与气流受限的恶性循环
慢阻肺的本质是气道与肺实质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有害因素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潴留及小气道重塑。同时,氧化应激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破坏肺弹性纤维,逐步发展为肺气肿。
随着病情进展,进行性不可逆气流受限成为标志:早期小气道纤维化隐匿,中期FEV1/FVC比值<70%出现活动气短,终末期肺泡结构破坏引发呼吸衰竭。气道高反应性进一步加剧气流阻塞,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西医结合:从微观机制到整体调理
西医层面,炎症损伤与气道重塑是核心;中医将其归为"肺胀",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肾气虚是根本,痰浊、血瘀阻塞气道为表象。成都中医哮喘医院采用"宣肺涤痰+脾肾双补"疗法:急性期缓解痉挛、清除痰浊,稳定期补益肺肾、增强免疫,康复期结合呼吸训练与穴位调理,改善整体肺功能。
三、科学防治:三级策略阻断疾病进展
一级预防:40岁以上吸烟人群应立即戒烟(降低30%-50%发病风险),减少职业粉尘与厨房油烟暴露。
二级预防:每年进行肺功能筛查(FEV1/FVC为诊断金标准),早期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治疗,延缓肺功能下降。
三级预防:重度患者坚持低流量氧疗,结合现代介入技术清除气道病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四、2025医学新进展:精准诊疗成关键
研究显示,通过生物标志物(如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可精准评估急性加重风险,急性加重后30天内启动三联药物方案可显著降低再发率。李勇主任强调,需从单一药物治疗转向"药物+生活方式+环境干预"的综合管理,尤其重视40岁以上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
慢阻肺虽不可逆,但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李勇主任指出,80%的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维持正常生活质量。"戒烟、早筛、科学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呼吁公众重视肺部健康,远离"沉默的呼吸杀手"。
专家简介:
李勇,副主任医师,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呼吸科主任,擅长慢阻肺中西医结合诊疗,主持国家科研项目3项,临床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