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博士 黄坤 苏冠华
1972年,国外一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成年糖友在无明显心血管病诱因的情况下却患上了心衰。经反复研究后,第一次提出了“糖尿病心肌病”这一名称。目前大多数专家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心肌病(以下简称糖心病)是指发生于糖友,不能用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其主要特点为心功能下降,可有心腔扩大。
糖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量吸烟、酗酒、久坐、饮食不节、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特别是腹型肥胖),糖化血红蛋白每上升1%,心衰发生率增加8%,糖心病患者严格控糖一年后,心衰发生率可下降29%;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其他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和肾脏病变等;微量白蛋白尿、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家族史也属于糖心病的高危因素。
尽管糖心病早期就可能出现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但没有明显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如能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将有利于治疗。晚期病人心脏会扩大,并表现出活动后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等。
大量研究证实,通过积极控糖、调脂、抗心衰等综合治疗后,糖心病早期的心脏结构改变可以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针对其发病原因,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身体微循环,减轻心脏负担;2.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3.控制指标,针对性选择降糖、降压、降脂药物,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压尽量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血脂应保持在正常范围;4.积极改善心肌功能,一旦出现心衰症状,就要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抗心衰和调节心肌代谢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猝死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