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张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王俊秀
“我就是用这个方子治好的,你也试试吧。”面对亲友“好心”推荐和“善意”提醒,许多患者言听计从,却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这种“熟人疗法”普遍存在于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身边,不仅会延误治疗,甚至还可能因此搭上性命。
偏信亲朋,质疑专业
吴晓丽(化名)从小就有前牙开合的毛病,由于上下牙合不拢,咀嚼功能一直不好。在她读小学时,医生建议做牙齿矫正:“先拔掉最里面的几颗牙,戴一年牙套,效果好的话再戴一段时间保持器,就能有一口整齐的牙。”吴爸爸听了很心动,但亲人的一席话让他彻底打消了念头,“牙齿矫正只是美在一时,把好好的牙拔掉,硬要将牙齿挪个位置,伤害非常大,到了四五十岁整口牙都会掉光!”
上了高中时,吴晓丽前牙开合的毛病越来越重,下颌关节经常发炎,还出现吐字不清、嘴唇外凸等情况,因此被同学取了个“大猩猩”的外号。她大受打击,从活泼开朗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如今吴晓丽已经35岁了,笑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捂住嘴。挥之不去的自卑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
“熟人疗法”不只是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危害身心健康这么简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病区主任张晓东曾遇到一位中期食管癌患者。起初,患者不接受医生建议的手术治疗,半年后病情恶化,发生局部淋巴转移,再次就医时已错过手术时机,医生建议放疗或化疗,但病人又担心副作用,再一次拒绝。经朋友推荐,该患者找到山西一名“神医”,盼着用偏方治好癌症,然而刚吃了一个礼拜就突发全身肌肉紧张,强直性惊厥导致呼吸困难。急救医生试图打开他的气道,但患者整个气道痉挛锁死,氧气管根本插不进去,短短几分钟后,患者就因呼吸衰竭去世了。
“调查发现,患者服用的偏方中有一味药是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对神经系统危害极大。”张晓东惋惜地说:“以这位病人当时的情况,即使不手术、不放化疗,生存一年都不是问题,然而却因一念之差断送性命。”
除了盲目相信熟人的话,看病找熟人也是一种“熟人疗法”。俗话说“熟人好办事”,很多患者将其视作“健康捷径”,忽视了“副作用”。张晓东举例说,有位结肠癌患者希望马上做手术,托关系找到一位医生。按诊疗程序,应先完善术前分期检查,诸如增强腹部盆腔CT、B超、肿瘤标志物等,以防漏诊、误诊,但该医生为方便熟人,仅凭一张腹部平扫CT就为患者开了刀,不料1个月后,发现肝转移且进展明显。
“如当时按规范流程走,医生就能发现肝上转移灶,先做化疗再将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时切除,有30%的治愈率,现在这一几率大大降低,即使今后可以再手术,也需要开两次刀,对患者显然不利。”张晓东说,找熟人走捷径的心理容易让医患失去治疗原则和忽视治疗规范,不但没争取到康复时间,反而让患者遭受二次手术的打击,毫无价值和意义。
熟人社会病扭曲信任
日前,《生命时报》发起网络调查,共600多名读者参与,结果显示,79%的人有“熟人疗法”的经历,只有21%坚持遵医嘱;至于是否有效,41%表示“熟人疗法”没作用,7%病情反而加重了;在为什么选择相信熟人这一问题上,13%是由于“遵医嘱,病一直没治好”,48%听说“病友或亲朋用过,效果很好”,21%抱着“亲友不会害我”的想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王俊秀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以熟人关系为代表的关系信任,是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主要模式。我们尚未建立起基于职业群体和陌生人的社会信任模式。”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显示,家人、好朋友、同学/同事是最易被相信的前三名,而医生只排第七。
王俊秀说,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医生问诊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医患沟通不畅,不足以让患者产生信任。尤其是患慢性病或难治性疾病的人,正规治疗效果不理想,不治又不甘心。当求医陷入困境,一些熟人添油加醋地推荐便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由于受教育不足、知识更新不及时、媒介技能不够、脱离组织管理、缺乏社会关爱等原因,多数老人生活在“孤岛”上,对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缺乏适应力,更易轻信他人。
不光是医疗界缺乏信任,整个社会都存在这一问题。“熟人社会病”会将信仰、道德观、价值观大打折扣,让人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专业制度、组织原则甚至法律等,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进步。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利用人性这一弱点,通过送小礼品、嘘寒问暖、以“家人”相称等廉价情感投资,拉近关系,博得信任,使不少孤独的老人对骗局失去“免疫力”。
别让好心办坏事
许多人对“久病成良医”这一说法深信不疑。“老病号”自认为对疾病了如指掌,好心地将自身经验传授给病友,“新人”不加判断便依葫芦画瓢地学了起来。然而每个人情况不同,治疗手段和用药存在差异,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肝肾功能差的人,选择药物更应谨慎。
在美国,如果普通人把自己没吃完的药给其他患者服用,或将自己的处方推荐给别人,可能面临非法行医的起诉,甚至获刑。张晓东提醒,向他人推荐医生、疗法、健康信息前,最好花点时间核实其权威性、准确性,莫让好心办坏事儿。
对患者来说,当身体出现问题,尤其是反复发作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很多疾病有相似症状,切不可自行诊断或听从身边非专业人士的建议。患者还应认识到,医生是弹药有限的“战士”,不能保证每场战争都打赢;药品也不是仙丹,不可能药到病除,一些疾病甚至还会出现服药后症状暂时加重的情况;即使是医疗定义的“治愈”也可能会有反复或后遗症等。因此,治病不能急于求成、心存侥幸,更不可剑走偏锋、猎奇迷信。据史书记载,扁鹊在治病救人时提出“六不治”,其中就包含“信巫不信医”。张晓东说,医患之间就像谈恋爱,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忠贞不渝,日子才能过好。
医生的表达和气场也很关键。张晓东强调,医生要态度诚恳,自信满满、有理有据地将病情说得清晰透彻、通俗易懂,第一时间让病人建立信任感。“自己都没信心,说话吞吞吐吐,还怎么让患者放心?”美国医生的做法让张晓东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工作时仪态庄重、衣着考究,从外表就会给患者留下专业的印象。和患者交流时态度温和,但语气十分坚定。不提倡和病人做朋友,因为那样会失去很多原则,影响判断和治疗决策。”
“熟人疗法”还反映出民众健康素养较低,因此无论是医生、媒体,还是社会,都应承担起科教宣传工作。做儿女的要多陪老人,关注其精神生活、情感和社会交往需求,帮他们把关健康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熟人疗法”拒之门外。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