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 葛凤麟
拍拍打打就能治病都不信,但就是有这样一位高人?说出来很多人,行走医界江湖46年,凭此祖传“功夫”,治愈患者不计其数,享誉海内外。他就是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第四代传承人葛凤麟。
一拍一打治愈多年顽疾3月12日一早,《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铁医路的北京世纪坛医院。在门诊楼三层,一块金字牌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格外醒目。只听中医正骨科传来阵阵“噼啪噼啪”的响声,循声望去,有一间诊室门口堵得水泄不通,拨开一层又一层的人墙,记者见到了葛凤麟主任。
一把拍,两张床,三只凳,便是葛大夫诊室内的主要“装备”。助手先帮患者按摩放松后,葛大夫便开始捏、揉、抠、拿,力道十足,患者不时地发出“啊”声。在治疗腰椎肩盘突出患者时,葛凤麟都要一手勾住床,一手折起,用肘部使劲儿按压患者的骶侧下脉。长年累月下来,葛大夫的肘部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肘骨也略有变形。反复使用的健身拍,每年也要拍断一两只。
这柄名为“葛氏健身拍”的独门利器,已于198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噼啪噼啪”看似随意,其实门道很深。葛主任说:“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拍打的力度和节奏也不同。我们身上有72对脉位,用24种不同的手法反复不停按揉,按照四条线来拍打,能够达到疏通经络、治病强身的功效。”
一位有严重骨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直呼“轻松!舒服!”在门口候诊的张奶奶曾患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每天都坐立不安、严重失眠,经过葛大夫的10次治疗,她说:“腿脚也利索了,睡眠也好了,以前都是坐轮椅来,这几次都是自己走过来的。”葛凤麟笑言:“一般都是病情很重了,不想做手术,才‘流落’到我这儿。”期间,一位从外地赶来的患者为表谢意,亲自送来猪蹄,边鞠躬边说:“您这个工作太费体力了,要多吃些肉,好好补补。”
“绿色疗法”影响海内外“葛氏疗法传承百年”“佛心神手杏林奇葩”“妙手回春仁德济世”……挂在诊室墙上一幅幅题字匾额,诉说着一段关于国医技术的百年传承。“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源于《易筋经》,由葛凤麟的曾祖父葛献宝创立,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葛凤麟祖籍山东蓬莱,儿时在辽宁锦州长大。他的父亲葛长海是我国老一辈骨科专家,凭借着家传的“手艺”,他在参军期间给不少士兵治疗了筋骨伤痛。复员后,他就一直跟随父亲从医,并在1978年协助父亲对捏筋拍打正骨疗法进行研究和整理,出版了《捏筋拍打正骨学》。10年后,他又结合《医宗金鉴》和“少林拳术精义”,独创了少林气功健身拍,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葛凤麟说,中医是真正的绿色疗法,但长期以来,人们看重中医的保健作用,却忽略了其治病救人的本质。在他的努力下,“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影响日益广泛。如今,“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也批准成立了“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分会”,来研究、挖掘、完善、传承、发扬绿色疗法。全国从事中医骨科的多是葛氏传人,学子遍及海内外。
“给人看好病才是硬道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让葛凤麟练就了“绝活儿”:病人一进门,看走路的姿态、说话气度、举手投足,就能对病情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葛凤麟认为,“传承中医,一要多看病人,二要拜个好师傅,跟学历无关。他常说:“不要太在乎文化高低,给人看好病才是硬道理,好中医都是病人磨砺出来的。”
他的手艺源自传承,却也不墨守成规。葛凤麟说,中医发展不能排斥西医。借助现代医学,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过去诊断病情可能要做各种肢体实验,现在通过一张X光片就能查清病灶。但同时,诊病也不能依赖片子,因为那些尚未构成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影像学看不出来,医生必须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对于中医的未来,葛凤麟很担忧:“很多学生觉得中医又苦又累,挣钱不多,都不太愿意干。”自己的儿子葛少侠也是在大学毕业后,才意识到“家传功夫”传承的重要性。葛凤麟却说:“传谁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