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很多,母乳性黄疸是很常见的一种。预防母乳性黄疸,首先要预防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了解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在这里,小编将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些基本介绍。我们来看看。
母乳性乳性黄疸。
有一种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在出生后一周内,与母乳摄入不足有关。常见于母亲缺乏喂养知识、乳头问题、乳汁分泌不足、过早喂糖水等。,导致母乳需求减少,新生儿无效吮吸。由于母乳摄入不足,新生儿肠蠕动减少,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延缓胎粪排出,减少胆红素排泄,增加肠肝循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出生后3~4天出现黄疸,类似于生理性黄疸。但是血胆红素峰值较高,可以超过20毫克/分升。出生后早期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有胆红素脑病的危险。
因此,如果发现新生儿黄疸较早,母乳摄入不足导致体重下降、排尿和排便较少,应考虑和预防早母乳性黄疸。预防措施是尽快开奶,医院出生的母婴室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半小时开始。医师或护士指导母亲的哺乳技术:按需喂养(婴儿想吃就喂),每侧乳房的哺乳时间不限,每天10次以上,晚上勤喂。同时,限制辅助液体,保证母乳摄入。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程度,监测血胆红素或经皮胆红素,跟踪早出院者的喂养和黄疸情况。当发现血胆红素大于15毫克/分升时,应采用光疗继续母乳喂养。
那么,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呢?
母乳中含有妊娠3α-20β二醇。母乳中含有妊娠3α-20β二醇,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儿童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远高于牛奶和配方奶,使结合的胆红素再次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直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早发母乳性黄疸的基本介绍,希望家长对新生儿黄疸有更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