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曝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黑心肉”事件的发酵,下游的一系列洋快餐也遭到“黑心肉”冲击波的波及 ,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逐渐走入公众关注的视野,其提供的半成品、成品食品每天源源不断地流向众多餐饮公司的门店,但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美国和欧洲地区所执行的标准和规范数量最多,中国所执行的相关规范和措施则少之又少 ,据上海福喜工厂质量部经理表示,对于过期原料的使用,是工厂高层直接授意,公司多年来政策一贯如此。
福喜事件再次暴露了目前国内对肉类屠宰加工管理监管的缺失,“肉类加工是一个特别能赚钱的行业,企业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管就会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在高观看来,事件暴露了福喜集团存在管理漏洞。为此,福喜集团不得不放缓在中国发展的步伐,重新规范调整。这集中暴露了食品监管的大漏洞。食品是关乎人的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大事,各国都高度重视,中国也是史无前例地高度重视,有多个部门在管,十多万的“大盖帽”在查。从种植养殖开始,农业部门在管;进工厂加工,有质监部门在管;到市场流通,有工商部门在管;还有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这些部门都有专项职能,都有检测手段,都有法律法规,都有执法权力和执法队伍,算起来全国大约也有几种式样不同的制服、十多万人的“大盖帽”。但偏偏管不好。
从源头抓起,确保食品的安全,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在实践当中,对食品源的监管却困难重重。 在国外对食品的监管是至高权威,且一条龙管到底。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上海办事处就经常到原虾产地骆马湖等养殖、收购地进行突击检查,化验水质。按照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质监部门是不能查的,否则又越权了,留下的就是漏洞。专项整治”式的监管风暴,确有助于在特定时段内革除不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监管资源,对特定风险加以监管,短期内收效显著。但是,这也折射出日常工作中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协调机制的缺失及监管的无效率。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漏洞,探求制度化、常态化、长效性的监管举措,将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对食品安全监管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