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抽动症“共舞”:积极正视抽动症,让同年不在“抽搐”

昆明康瑞医院

在童年的舞台上,每个小朋友都应该是闪亮的明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小调皮”,他们的表演似乎有些与众不同——身体某个部位时不时会“跳个舞”,这就是得了抽动症的表现。

说到抽动症,你可能会想:这孩子是不是调皮捣蛋,故意捣蛋呢?其实,抽动症可不是什么坏习惯,它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身体一个或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就像是一场不受控制的“即兴舞蹈”,让人看了既心疼又好笑。

但别笑,这“舞蹈”可不是闹着玩的。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不仅会让小朋友在社交中被孤立,还可能引发自卑、退缩、甚至被同伴欺侮。情绪上呢,焦虑、抑郁、低自尊也会找上门来。更糟糕的是,抽动还可能引起身体疼痛和损伤,以及一系列共患病,如多动症、强迫症等。

那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舞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得找对“舞伴”——中医科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别忘了,治疗过程就像一场持久的舞蹈,不能因为暂时的好转或加重就随意“离场”。西药也不能擅自停服,要在医师指导下慢慢“谢幕”。

其次,饮食也得“合拍”。碳酸、咖啡因的饮料和食品,孜然、胡椒类的烧烤,油腻、油炸食品和甜食,这些都是“舞池”上的“禁品”,得少吃或不吃。

再来,就是“舞步”的调整。屏幕使用时间得控制,每天不超过30分钟,别让孩子沉迷于血腥、紧张的电影电视剧或刺激性游戏。多参与体育活动、文艺活动,适度运动,减轻学业负担,保证睡眠,这样才能让“舞蹈”更和谐。

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是感冒的高发期。这时候,家长们得像舞者一样敏感,注意孩子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极易让“舞蹈”复发或加重。

家长们的心态也很重要。别过于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过度关注反而会强化“舞蹈”。更不要斥责打骂,那样只会让孩子更焦虑、更紧张,让“舞蹈”更疯狂。相反,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关爱和正向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支持。

当然,别忘了与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舞蹈”是疾病所致,并非调皮捣蛋,这样他们就能更理解、更包容。同时,协调好同伴关系,减少来自学校和社交的歧视。

你看,只要我们用对方法,用爱去包容和理解,就能让这“舞蹈”变得和谐、美好。让我们与抽动症共舞,让童年不再“抽搐”,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在舞台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脑梗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脑萎缩、癫痫、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多系统萎缩、脊髓损伤、小脑共济失调、神经损伤、脑瘫、精神发育迟缓、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阿尔兹海默症、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张力障碍、周围神经损伤、末梢神经炎、脑白质病变、神经痛、面瘫、梅杰综合征、各种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疾病。

擅长:融合中西医学精髓,专注于神经系统和精神类疾病的综合治疗。深谙各类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肌肉萎缩、脑萎缩、帕金森症、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损伤及神经损伤等复杂病症的病理机制。在精神系统领域,对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障碍、抽动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熟练运用立体定向技术,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及颞叶等癫痫灶的手术切除等。擅长治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秽语抽动综合症等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及难治性精神疾病(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和难治性癫痫病。更够应用周围神经缩窄术、肌腱转位和松解治疗脑瘫及其肢体肌张力增高的痉挛型脑瘫(包括:上肢旋前屈曲畸形、下肢剪刀步、马蹄内翻足等);腰脊神经高选择性后根肌腱矫形和外支架固定牵拉术矫正下肢畸形;利用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和迷走神经分离治疗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流口水、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软瘫等)及混合型脑瘫患者;使用颈动脉外膜剥脱术+迷走神经隔离术缓解手足徐动型和治疗儿童抽动症;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PN)和肌腱矫形治疗脑外伤和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畸形;在 CT 引导下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球囊压迫)和面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