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是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关键在这几个 “度” 的把握​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很多家长看着精力旺盛、爱跑爱闹的孩子,总会纠结:这是孩子天性的活泼好动,还是需要干预的多动症?其实无需过度焦虑,两者的核心区别不在于“是否好动”,而在于对“场景、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可引导性”四个“度”的把握。精准拿捏这几个“度”,就能轻松分清孩子的情况。

一、场景度:看行为是否“分场合”,有无边界感

活泼好动的孩子,行为有明确的场景边界,能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状态。比如在户外、游乐场、课间休息时,他们会尽情奔跑、玩耍,释放旺盛的精力;但到了课堂、餐厅、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场合,即使偶尔有小动作,只要家长或老师提醒,就能快速收敛,不会过分打扰他人。就像6岁的乐乐,在公园能和小伙伴疯玩一下午,但进了教室听老师讲故事时,能乖乖坐好,偶尔走神被提醒后,也能立刻回到课堂。

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无边界”,不分场合地表现出多动。无论是上课、吃饭、亲戚家做客,还是看电影、体检,他们都坐不住,小动作不断——撕纸、转笔、晃椅子,甚至会擅自离开座位,跑到教室外或打扰身边的人。比如8岁的浩浩,在课堂上经常突然站起来走动,即使被老师多次批评,也难以在座位上坚持10分钟;到亲戚家做客时,还会随意翻找他人的东西,完全不顾及场合和他人感受。

二、持续度:看多动表现是“阶段性”还是“长期化”

活泼好动的孩子,多动表现具有阶段性,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规则意识的增强逐渐收敛。3-6岁时,他们可能因为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表现得格外好动;但上小学后,随着学校规则的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多动的情况会慢慢改善,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比如5岁的朵朵,幼儿园时总爱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但上一年级后,慢慢学会了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只有在课间才会和同学玩耍。

多动症孩子的核心症状(多动、冲动、分心)则会“长期化”,持续6个月以上,且跨年龄稳定存在,不会因成长或教育引导而明显改善。即使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甚至到了中学,多动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还可能因为学习任务加重、社交需求增加,导致问题更加突出。比如10岁的明明,从幼儿园开始就坐不住,上小学后上课分心、作业拖沓的情况没有好转,反而因为课程难度增加,成绩越来越差。

三、影响度:看行为是否“干扰生活”,有无实质危害

活泼好动的孩子,虽然爱动,但不会影响核心生活功能。他们能正常学习,上课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作业能按时完成,成绩处于中等或以上水平;和同伴相处时,能遵守游戏规则,不会频繁发生冲突,能拥有稳定的友谊;日常生活中,能自己整理书包、吃饭、穿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没问题。比如7岁的阳阳,虽然好动,但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不错,还能和同学一起组队参加运动会,深受小伙伴喜欢。

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会“严重干扰生活”,对学习、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实质危害。学习上,他们上课难以专注,经常走神、漏听知识点,作业拖沓、漏题错题多,成绩长期落后;社交中,因为冲动易怒、爱打断别人说话,容易和同伴发生矛盾,被孤立、排斥;日常生活里,丢三落四是常态,经常忘带文具、作业本,甚至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忘记家长交代的事情,给家庭带来很多困扰。比如9岁的萌萌,因为上课总走神,成绩在班级倒数,小伙伴们觉得她“不合群”,都不愿意和她玩,每天放学回家还总因为找不到作业本被家长批评。

四、引导度:看行为是否“能管教”,有无自我约束

活泼好动的孩子,能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行为具有可纠正性。当家长说“吃饭时要坐好”“上课不能随便说话”,他们能理解这些规则,并且努力遵守;即使偶尔犯错,被批评教育后,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下次尽量改正。比如6岁的小宇,刚开始上小学时,上课偶尔会和同桌说话,但老师提醒后,他很快就改正了这个习惯,后来还成了班级里的“纪律小标兵”。

多动症孩子则“难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即使反复提醒、批评教育,也难以纠正行为。他们并非故意不听话,而是因为神经发育问题,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8岁的浩浩,家长和老师每天都提醒他“上课要坐好”,但他还是忍不住站起来走动;即使被严厉批评,哭着说“下次再也不敢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复同样的行为,让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

家长应对指南:不同情况,不同做法

如果孩子是活泼好动,家长无需过度干预,只需尊重孩子的天性,提供充足的运动机会,比如每天安排30分钟的户外活动,让孩子释放精力;同时,通过制定简单的家庭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吃饭时不玩耍”“睡前不打闹”,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

如果孩子疑似多动症,比如符合“跨场景多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影响生活、难以引导”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的量表评估、行为观察等方式,判断孩子是否为多动症,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方案——6岁以下的孩子以行为治疗、家庭训练为主,6岁以上的孩子可能会结合认知行为治疗,中重度情况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