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跑爱闹、坐不住,是需要干预的“真多动”(多动症),还是正常的“假多动”(活泼好动/场景性多动)?很多家长难以区分,其实核心差异在于“行为的自主性、场景适应性和功能影响”,专家教你4个关键判断点,精准看穿本质。
一、看行为自主性:是“无法控制”还是“故意为之”
假多动:行为有明确目的性,是可自主控制的选择。比如故意跑跳打闹吸引关注,或因无聊、兴奋主动找事做,提醒后能快速收敛,知道“不该做”且能做到;
真多动:行为是无意识、无法自主约束的本能反应。手脚不停、小动作不断(撕纸、晃椅子),并非故意调皮,即使被严厉批评、明确规则,也难以控制,事后常后悔但重复犯错。
二、看场景适应性:是“分场合”还是“无边界”
假多动:行为有场景边界,能随环境调整。比如户外、课间尽情玩耍,到课堂、餐厅、亲戚家等需要安静的场合,能勉强遵守秩序,不会过度影响他人;
真多动:行为无场景限制,跨场合表现一致。无论上课、吃饭、看病还是坐车,都坐不住、爱捣乱,甚至在严肃场合擅自离座、打扰他人,完全不顾及环境要求。
三、看专注能力:是“特定场景不专注”还是“全程涣散”
假多动:仅在枯燥、不感兴趣的场景(如写作业、枯燥课堂)表现多动,面对喜欢的事(如搭积木、看动画、玩游戏)能专注15-30分钟,专注度正常;
真多动:无论面对何种任务,哪怕是感兴趣的游戏、动画,专注时间也超不过10-15分钟,容易被无关刺激干扰,全程注意力涣散,难以完成完整任务。
四、看功能影响:是“无实质困扰”还是“严重受损”
假多动:不影响核心生活功能,学习成绩、同伴关系基本正常,只是偶尔调皮,不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持续困扰,随年龄增长会逐渐收敛;
真多动:明显影响学习(成绩落后、作业拖沓漏题)、社交(冲动易怒、同伴冲突多)、日常生活(丢三落四、难以自理),反复引导教育仍无改善,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长期困扰。
专家支招:不同情况的应对方案
假多动:无需过度干预,通过多提供户外释放精力的机会、用“分段任务”引导安静行为、制定明确规则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边界即可;
真多动(多动症):及时挂“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通过专业量表评估、行为观察确诊。6岁以下以行为治疗、家庭训练为主;6岁以上可结合认知行为治疗,中重度需在医生指导下药物干预,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