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孩子说自己抑郁了,家长该如何回应与评估?别慌,做好这 3 步​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妈妈,我觉得自己好像抑郁了,活着没什么意思。”——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很多家长第壹反应是震惊、慌乱,甚至会下意识反驳:“你才多大,哪来的抑郁?就是想太多!”

但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抑郁已不再是“成人专属”。孩子主动提及“抑郁”,可能是心理状态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的回应方式和评估方法,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继续倾诉,以及后续能否得到及时帮助。

一、第壹步:先“接住”情绪,再谈“解决问题”——3个正确回应原则

孩子说自己抑郁时,害怕的是“不被理解”“被否定”。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判断“是不是真抑郁”,而是用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你愿意听,也愿意帮他”。

1.不否定、不指责,先共情

错误回应:“你就是学习压力大,过几天就好了”“别装了,小孩子哪有这么多愁事”“抑郁是病,你可别乱说”——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相信我”,从此不愿再提及心理感受。

正确回应:“妈妈听到你这么说,特别心疼,是不是近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压在心里?”“你愿意跟妈妈说这些,说明你很信任我,咱们慢慢聊,我在呢”——先认可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不是矫情”。

2.不追问细节,先给“安全感”

有的家长急于了解“为什么抑郁”,会连环追问:“是不是同学欺负你了?”“是不是老师批评你了?”“是不是因为考试没考好?”——过度追问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不敢开口。

正确做法:用温和的语气引导,而非强迫倾诉。比如:“如果你愿意说,妈妈很想听你近遇到的事;如果现在不想说,也没关系,什么时候想聊了,我都在你身边。”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传递关心,比如拥抱、拍肩(根据孩子年龄和接受度),让他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家长都会支持你”。

3.不贴标签、不夸大,保持“平稳态度”

有的家长听到“抑郁”就慌了神,哭着说“你可别想不开”,或到处跟亲戚朋友说“我家孩子抑郁了”——过度焦虑或宣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很严重”,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正确做法:保持语气平稳,让孩子知道“抑郁是可以面对和调整的,不是无法解决的灾难”。比如:“很多人遇到困难时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能让你舒服一点,慢慢好起来。”

二、第二步:初步评估——从4个维度判断“情绪问题”还是“抑郁倾向”

孩子说自己“抑郁”,可能是对“情绪低落”的通俗表达,也可能是真的出现了抑郁倾向。家长可以通过1-2周的观察,从以下4个维度初步评估,避免“忽视问题”或“过度恐慌”:

1.情绪状态:是“偶尔低落”还是“持续低落”

正常情绪波动:孩子可能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和朋友吵架而情绪低落,但过1-2天会恢复,看到喜欢的动画、吃到爱吃的食物时会开心,能正常表达喜怒哀乐。

需警惕的情况: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对以前喜欢的事(如游戏、运动、画画)完全失去兴趣,经常说“没意思”“不xiang活”,甚至出现哭泣、烦躁、易怒等极端情绪,且难以被安慰。

2.生活状态:是“暂时变化”还是“全面紊乱”

正常情况:偶尔不想吃饭、晚睡,但能按时上学,作业基本能完成,个人卫生(洗澡、换衣服)能自理。

需警惕的情况:出现明显的生活紊乱,比如连续几天不吃饭或暴饮暴食、失眠(凌晨才睡)或嗜睡(白天也一直睡)、拒绝上学、不写作业、不整理房间、不注意卫生,甚至拒绝出门、不愿见人。

3.认知状态:是“偶尔消极”还是“全面否定”

正常情况:偶尔会说“我这次没做好”,但也会说“下次努力”,对自己有基本的认可(比如“我画画还不错”)。

需警惕的情况:频繁自我否定,比如“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就是个累赘”“活着对别人没好处”,甚至出现“自己消失了大家会更好”的想法,对未来完全没有期待。

4.身体状态:是“偶尔不适”还是“频繁异常”

抑郁情绪不仅影响心理,还会反映在身体上。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这些症状:

正常情况:偶尔说“累”“没力气”,休息后能缓解。

需警惕的情况:频繁说头痛、胃痛、胸闷、头晕,但去医院检查后没发现生理问题;或经常感到疲劳,即使没做什么事也觉得“浑身没力气”,影响正常活动。

关键提醒:若孩子同时出现“持续低落超过2周”+“2项及以上生活/认知/身体异常”,说明可能不只是简单的情绪问题,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三、第三步:专业干预——该找哪些人?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情绪不好,该找谁帮忙”,担心“去医院会被贴标签”。其实,及时寻求专业支持,是帮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

1.先找“信任的人”初步疏导,避免孩子抵触

如果孩子不愿直接去医院,可以先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多数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选择有儿童心理资质的机构)。这些专业人士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如游戏、绘画)沟通,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也能给家长提供具体的引导建议。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被同学孤立”而情绪低落,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角色扮演,教孩子如何与同学沟通,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帮孩子建立社交信心,这种“非医疗”的干预方式,孩子接受度更高。

2.出现这些情况,必须尽快去“精神心理科”或“儿童心理科”

若孩子出现以下5种情况,说明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抑郁倾向或抑郁状态,需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儿童心理科”或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有自伤、自sha的想法或行为(如用刀划手、说“想tiao楼”);

拒绝进食、严重失眠超过1周,影响身体健康;

完全拒绝与人交流,包括家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情绪极端失控,出现打人、砸东西等行为,无法安抚;

初步心理咨询1个月后,情绪和生活状态无任何改善。

就医时,医生会通过“家长访谈、孩子面谈、心理评估量表(如儿童抑郁量表CDI)”等综合判断,必要时会结合生理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排除其他疾病影响。家长无需担心“就医就是确诊抑郁”,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给出“情绪疏导建议”“心理咨询方案”或“药物治疗(仅严重情况)”,且会严格保护孩子的隐私。

3.家长要做“长期支持者”,而非“监督者”

无论是否就医,家长后续的陪伴和支持至关重要:

不强迫孩子“快点好起来”:抑郁的调整需要时间,避免说“你怎么还不开心”“医生都说没事了,你别装了”,而是接纳孩子的恢复节奏;

帮孩子建立“小目标”:比如每天一起散步10分钟、看1集动画,从简单的小事开始,让孩子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关注“积极变化”:即使孩子只是“今天吃了一顿完整的饭”“主动说了一句话”,也要及时肯定:“妈妈看到你今天愿意吃饭,特别为你开心”,用正向激励帮助孩子重建信心。

结语

孩子说自己“抑郁”,不是“矫情”,也不是“威胁家长”,而是他在面对情绪困境时,向家长发出的“求助信号”。家长的第壹反应不应是“否定”或“恐慌”,而是“接纳”和“陪伴”——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再一起评估问题,后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