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重庆心理医生:告别 “哭闹拉锯战”——5 个实用方法缓解儿童分离焦虑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很多家长既心疼又无奈,甚至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自责、烦躁。其实,通过科学的引导,能帮孩子逐渐适应分离,建立面对陌生环境的信心。以下5个方法,家长可以直接在家或在入园、送托等场景中使用:

方法1:提前“预演分离”,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不要突然“偷偷离开”(比如趁孩子玩玩具时悄悄走),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下次更警惕、更焦虑。正确做法是:提前1-2周开始“短时间分离练习”,比如家长在客厅,让孩子在房间里玩玩具,告诉孩子“妈妈在客厅看书,5分钟后就来找你”,然后按时回来,用行动让孩子相信“妈妈离开后会回来”。

随着孩子适应,逐渐延长分离时间(如10分钟、20分钟)和距离(如去楼下买东西),让孩子慢慢明白“分离是暂时的”,减少对“未知分离”的恐惧。

方法2:用“具体约定”替代“模糊承诺”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不清晰,说“妈妈下午就回来”,孩子可能不知道“下午”是多久。可以用“具体事件”作为约定,比如“等你在幼儿园吃完下午的小饼干,妈妈就来接你”“妈妈看完这集动画片(约20分钟),就陪你玩积木”。

同时,准备一个“告别仪式”,比如拥抱、亲吻额头,或说一句固定的话(如“妈妈爱你,晚上见”)。固定的仪式能让孩子知道“完成这个动作,妈妈就会离开,但也会按时回来”,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

方法3:帮孩子“带安全感”,减少陌生环境恐惧

去新环境(如幼儿园、亲戚家)时,让孩子带上自己熟悉的物品,比如常抱的玩偶、盖的小毯子、喜欢的绘本。这些“熟悉的东西”能替代家长的陪伴,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感到“有熟悉的事物在,我是安全的”。

此外,提前带孩子熟悉新环境,比如上幼儿园前,多去幼儿园门口或园内玩耍,认识老师和几个小朋友,告诉孩子“这里有滑滑梯,还有老师陪你玩,妈妈放学就来接你”,让孩子对新环境产生“好感”,减少抵触。

方法4:“正面回应情绪”,不否定、不指责

当孩子哭闹时,不要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哭有什么用”,否定情绪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不被理解”,反而哭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蹲下来抱住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不想让妈妈走,你很伤心,对不对?妈妈也舍不得你”,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看见”。

等孩子情绪稍微平静后,再温和地解释“妈妈要去上班,赚钱给你买喜欢的绘本,等下班就回来陪你玩”,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如“那妈妈再陪你10分钟”),反复妥协只会让孩子觉得“哭闹能让妈妈留下”,更难适应分离。

方法5:家长“坚定离开”,不“反复回头”

很多家长离开后,因为担心孩子,又偷偷回来看看,或在门口徘徊。但孩子如果看到家长,会以为“妈妈还没走,我再哭就能让妈妈留下”,导致之前的努力白费。

离开时要“坚定”,完成告别仪式后就转身离开,不要回头。如果孩子哭闹,相信老师或照顾者会帮忙安抚(提前和老师沟通好)。家长的“坚定”会让孩子知道“分离是必须的,但妈妈会回来”,反而能更快适应。

缓解分离焦虑需要耐心,每个孩子的适应速度不同,有的可能1-2周就好转,有的需要1-2个月。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孩子暂时的哭闹而焦虑,你的“稳定情绪”,才是孩子克服分离焦虑的底气。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