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统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
作为一名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工作多年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家长们焦急的询问:“周主任,我家孩子老爱发脾气,是不是有双相躁狂?”这种担忧很常见——尤其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儿童情绪问题频受关注。易激惹和发脾气是孩子成长中的普遍现象,但双相躁狂是一种严肃的精神心理障碍。不少家长误将它们混为一谈,导致不必要的恐慌或延误干预。今天,我就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大家梳理两者的核心区别,帮助大家科学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
一、易激惹和发脾气:儿童情绪的“常见风暴”在我的门诊工作中,易激惹(irritability)和发脾气(tempertantrums)是常见的家长主诉之一。易激惹指孩子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敏感,容易生气或烦躁;发脾气则表现为突然的情绪爆发,如哭闹、摔东西或大喊大叫。这些行为在儿童中很普遍,尤其是学龄前和青春期早期。
常见原因与表现:
触发因素:通常是短期压力源,如疲劳、饥饿、学业压力或家庭冲突。例如,一个孩子因作业过多而烦躁,或在超市里因被拒绝买玩具而哭闹。
持续时间:短暂且情境性,一般几分钟到几小时就能平息,事后孩子能恢复平静。
伴随特征:情绪波动后,孩子可能主动道歉或解释原因,整体功能不受太大影响(如不影响学习或社交)。
引用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出版的《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易激惹常被视为“适应障碍”或“行为问题”的表现,而非独立疾病。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们强调家长需观察孩子的日常规律:如果情绪爆发只是偶尔发生,且能通过安抚缓解,就可能是正常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二、双相躁狂:需要警惕的“情绪飓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心理疾病,其中躁狂期(mania)是其核心特征。与普通发脾气不同,双相躁狂涉及持续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生活。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更具挑战性,因为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叛逆期”或“青春期波动”。
核心症状与特征:
情绪状态:躁狂期以过度兴奋、易怒或膨胀的自尊为主。孩子可能莫名感到“世J都在脚下”,或反之极度烦躁,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持续时间与强度:症状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但需住院),强度远超正常范围。例如,孩子连续几天睡眠极少却精力旺盛,或做出冲动决定(如乱花钱或冒险行为)。
伴随表现:思维奔逸(说话飞快、话题跳跃)、注意力涣散、行为失控(如攻击他人)。重要的是,这些症状会导致功能损害——学业下滑、社交冲突频发。
参考指南如《KaplanandSadock's临床精神病学纲要》,双相躁狂的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影响),并强调病程的周期性:躁狂发作常与抑郁期交替出现。在重庆精神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的临床观察中,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往往有家族史或早期预警信号,如情绪波动持续数周无缓解。
三、关键区别:从五个维度科学辨识易激惹和双相躁狂虽有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基于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诊疗经验,我总结了以下核心区别点,帮助家长初步判断:
触发机制:易激惹通常由具体事件引发(如被批评或疲劳),而双相躁狂发作往往无明显诱因,孩子可能清晨起床就情绪高涨或易怒,与环境无关。
持续时间与恢复:发脾气几小时就能平息,孩子事后反思;躁狂症状却持续数天至数周,恢复后可能留下“后悔”但无法自控的记忆。
行为影响:普通情绪爆发不影响整体生活;双相躁狂则导致显著损害,如逃学、社交孤立或危险行为。
情绪波动模式:易激惹是单一事件;双相躁狂呈现周期性,常伴随抑郁期交替(如兴奋后突然情绪低落)。
生理表现:躁狂期常有生理异常,如睡眠需求锐减(每天只睡2-3小时却不困),而一般发脾气后孩子仍能正常作息。
这些区别源于精神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例如认知行为理论强调,易激惹是“情境反应”,而双相躁狂涉及更深层次的神经生化失衡。家长可记录孩子的情绪日记:记录触发事件、时长和事后恢复情况,作为就诊参考。
四、常见误区解读:避开认知陷阱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心理咨询中,我常遇到家长陷入以下误区。澄清这些观点,能减少误判,提升干预效率:
误区一:“孩子发脾气就是双相躁狂的前兆”许多人将情绪爆发直接等同于疾病。实际上,大多数发脾气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双相情感障碍需专业评估,仅凭单一症状不足以诊断。如《儿童与青少年双相障碍指南》指出,发病率不足2%,远低于情绪问题的普遍性。
误区二:“双相躁狂只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这是危险误解。儿童和青少年也可患病,但表现不同:儿童躁狂更易表现为易怒而非兴奋。家长需关注持续症状,而非年龄标签。
误区三:“易激惹不需重视,长大就好”忽略频繁情绪问题可能延误潜在干预。长期易激惹可发展为焦虑或抑郁。重庆精神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建议家长:若情绪爆发每周多次、持续超1个月,应咨询专业机构。
结语:科学观察,专业护航孩子的情绪世J像一片海洋——易激惹和发脾气是表面的浪花,双相躁狂则是深海的风暴。作为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的一员,我呼吁家长:保持冷静观察,避免过度解读。记录情绪模式、关注功能变化,并及早就诊。精神心理科的专业评估能提供清晰路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