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亚琴医生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科主任,从事儿童神经发育领域临床工作20余年。
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或慢性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行为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如眨眼、耸肩或清嗓子。它不是“坏习惯”,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结果。许多家长担心药物治疗是“终身枷锁”,或停药后“必然复发”。今天,我就从临床经验出发,用通俗的语言解析这个热点话题,帮助您科学应对,避免常见误区。
一、抽动症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抽动症的治疗并非“一刀切”,是否需要长期服药取决于个体情况。根据数据(如美国儿科学会和国内神经学指南),抽动症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1%-3%,多数病例属于轻度,无需长期用药。药物治疗通常作为综合干预的一部分,只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考虑。例如,如果抽动导致孩子社交困难或学习障碍(如因频繁发声被同学嘲笑),医生可能短期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不是核心手段——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和环境调整才是基础。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科,我们强调“个体化方案”:对于轻度抽动症,60%-70%的患儿通过非药物干预就能改善;只有中重度病例(约20%-30%)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服药。关键是要评估病情严重度、年龄因素(如青春期的抽动可能自然减轻)和孩子的生活质量。记住,药物治疗目标不是“GEN治”,而是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
二、停药后是否会复发?停药后抽动症是否会复发,没有绝对答案。复发风险受多因素影响,但并非“不可避免”。研究表明,约40%-50%的抽动症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停药后复发率较低。然而,如果孩子处于高压力环境(如考试季或家庭变故),或停药过早(如症状未稳定时停药),复发概率可能上升。在临床中,我见过不少案例:一个8岁男孩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接受半年药物辅助治疗后,结合行为训练,停药后两年未复发;但另一个10岁女孩因学业压力大,停药后症状短暂反复。这提示我们,复发与“神经发育可塑性”相关——儿童大脑在成长中能自我调整,但外部刺激可能触发旧症。因此,停药决策需医生指导:我们建议逐步减量,并监测数月。重点是,复发不等于失败,它往往是提醒我们强化非药物支持,如心理疏导和家庭关爱。
三、常见误区解读在抽动症治疗中,家长常陷入误区,我结合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临床案例澄清如下:
误区:抽动症必须终身服药,否则会恶化。事实:抽动症不是终身疾病,多数患儿症状随年龄减轻。长期服药仅适用于少数重症,且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如嗜睡)。研究显示,过度依赖药物反而不利于神经发育——我们鼓励以行为干预为主。
误区:停药后复发,说明治疗无效。事实:复发是常见现象,不代表治疗失败。抽动症具有波动性,受情绪、疲劳等因素影响。在重庆儿科熊亚琴医生的实践中,复发往往提示需要调整家庭支持或学校配合。
误区:抽动症吃药就能“断根”,无需其他干预。事实:药物治疗只是辅助。综合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更有效,能降低复发率。忽略心理和社会因素,可能延误孩子整体康复。
四、实用建议与总结作为家长,您不必过度担忧服药或停药问题。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如果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及时到专业机构如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科评估。我们注重“全人关怀”——通过详细问诊和观察,制定个性化计划。日常中,您可以做:保持孩子规律作息、减少压力源,并参与家长支持小组(重庆本地有许多公益资源)。记住,抽动症管理是“马拉松而非短跑”:多数孩子通过积极干预,能健康成长。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