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困惑:“我家孩子比同龄孩子说话少,是正常差异还是迟缓?”其实可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意愿”三个维度判断:
先看“理解能力”:这是语言发育的基础,若孩子理解能力正常,大概率是“表达滞后”,反之则需警惕。
正常表现(以2岁为例):能听懂“把玩具放进盒子里”“不要碰热水”等指令,能区分“你的、我的”(如知道“这是妈妈的杯子”);
异常信号:叫名字无反应、听不懂简单指令、无法区分常见物品(如不知道“鞋子是什么”),或理解能力明显落后同龄儿童(如3岁仍听不懂“我们去门口等爸爸”)。
再看“表达能力”:对比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而非“个别早说话的孩子”。
正常差异:2岁能说10-20个词,3岁能说简单句子,但说话量比同龄孩子少,或发音有些不准;
异常信号:2岁不会说任何单字、3岁不会说完整句子、说话时只用手势不用语言、发音严重不清晰(如大部分话让人听不懂),或语言能力停滞(如1岁半会说“妈妈”,2岁反而不说了)。
看“沟通意愿”:正常孩子会主动用语言或手势表达需求,迟缓孩子则可能“不愿沟通”。
正常表现:想要玩具时会说“要”,不开心时会说“不要”,会主动跟家长分享(如拿起绘本说“看”);
异常信号:从不主动表达需求(哪怕饿了、渴了也不说话,只哭闹),不跟家人互动,对别人的语言交流无兴趣(如家长说话时,孩子只顾自己玩玩具)。
若孩子出现2项及以上“异常信号”,或家长不确定时,建议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或语言治疗机构做专业评估。早期干预(如语言训练、口腔肌肉锻炼)效果显著,多数孩子能追上同龄儿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