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直患者来说,腰背疼痛像“老朋友”一样常伴左右,时间久了,不少人会习惯性认为“疼是常态”,哪怕疼痛比平时重些,也会想着“忍忍就过去”。但其实,腰背疼痛的“加重”并非小事,很可能是体内炎症活跃、病情处于活动期的信号,若忽视这种提醒,可能让炎症悄悄损伤脊柱和关节,耽误干预时机。
先分清:“普通酸痛”和“病情活动的疼痛”不一样
强直患者日常也会因久坐、姿势不当出现腰背酸痛,这种疼痛多有明确诱因——比如久坐后起身时腰发僵,活动一会儿就能缓解;或者劳累后腰背发紧,休息一晚就能减轻。但若是病情活动引发的疼痛,往往和这些“可缓解的酸痛”不同:它可能突然出现,也可能慢慢加重,休息后不仅没减轻,反而更明显;疼痛范围可能从腰背部扩散到臀部、大腿根部,甚至伴随翻身困难;有些患者还会感觉疼痛“更深”,不像肌肉酸痛那样表浅,而是带着一种“骨子里”的不适感,连简单的弯腰、转身都变得费力。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炎症是否活跃”。日常酸痛多是肌肉疲劳或姿势问题导致,而病情活动时,体内的炎症像“小火苗”一样烧起来,不断刺激脊柱关节的滑膜、韧带,甚至侵蚀骨质。疼痛加重,其实是身体在“报警”:炎症正在活跃,需要及时关注。
为什么疼痛加重会是病情活动信号?
强直的核心问题是慢性炎症对中轴关节(脊柱、骶髂关节等)的损伤。当病情稳定时,炎症处于“相对平静”状态,疼痛也比较温和、规律;但一旦炎症被诱发(比如受凉、劳累、免疫力波动等),就会进入“活跃期”——炎症因子增多,不断攻击脊柱周围的组织,让关节间隙变窄、韧带钙化,甚至导致脊柱僵硬变形。而疼痛加重,正是炎症活跃的直接表现。炎症刺激会让神经末梢更敏感,原本轻微的不适会放大成明显疼痛;同时,炎症引发的组织水肿、粘连,会进一步加重脊柱的压迫感,让疼痛更难缓解。如果此时忽视信号,任由炎症持续活跃,不仅会让疼痛反复,还可能让脊柱损伤悄悄进展,等到出现明显僵硬或变形时,再干预难度会更大。
疼痛加重时,该做什么?别慌,这样应对更稳妥
首先别硬扛,也别盲目用止痛方法掩盖信号。比如有些患者会靠久坐、久躺“熬过去”,但长时间不动会让脊柱更僵硬,反而加重炎症;也别自行加用止痛药,若没找到疼痛根源,可能暂时缓解症状,却错过病情干预的关键期。更稳妥的做法是先调整日常活动:减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情况,比如别久坐看手机、别久站做家务,每过一会儿缓慢活动下腰背部,比如双手叉腰轻轻转动腰部,或缓慢后仰身体,让脊柱得到轻微拉伸;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动作,比如搬重物、快速弯腰,这些动作可能加重关节损伤。然后要及时和医生沟通。把疼痛的变化说清楚:比如疼痛是突然加重还是慢慢变重,疼痛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休息后是否缓解,是否还伴随晨僵时间变长、身体乏力等情况。医生会根据这些描述,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安排检查了解炎症活跃程度,从根源上控制炎症,而不是只缓解表面疼痛。日常也可以做些温和的缓解措施,比如用温热的毛巾敷在疼痛部位,温热感能暂时放松肌肉、减轻神经敏感,帮助缓解不适,但要注意温度别过高,避免烫伤;若晨僵伴随疼痛加重,晨起后可先做些轻柔的脊柱拉伸,比如靠墙站立,双手向上缓慢伸展,让脊柱保持直立状态,帮助减轻僵硬感。
对强直患者来说,腰背疼痛不是“忍忍就过”的小事,尤其是疼痛加重时,别轻易忽视。记住,这种信号不是“麻烦”,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关注病情了”。及时识别、正确应对,才能让炎症得到控制,保护脊柱不受进一步损伤,让病情始终处于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