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刘静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多个学术机构,于去年底颁布了新版高血压指南,并重新定义了高血压标准,将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修改为130/80毫米汞柱;130~139/80~89毫米汞柱被定义为1级高血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刘静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变化在国内外心血管领域都引起了很多讨论。为验证我国居民血压处于130~139/80~89毫米汞柱时心血管病的风险是否显著增加,他们进行了一项针对性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了全国21441名年龄超过35岁,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居民,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按照美国高血压的新标准,1级高血压患者占比25.8%。中青年(35~59岁)中,与血压低于120/80毫米汞柱的人相比,血压在120~129/<80毫米汞柱的人,心血管病风险未见显著增加,但血压处于130~139/80~89毫米汞柱,即被新定义为1级高血压患者,总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78%,其中冠心病增加77%,卒中增加79%;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1.5倍。研究还发现,中青年居民血压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者,在15年后有65%进展为140/90毫米汞柱,也就是既往定义的高血压。这些人的心血管病风险比血压一直低于130/80毫米汞柱者,增加了3.1倍。但对于超过60岁的居民来说,血压为130~139/80~89毫米汞柱,并没有明显增加心血管病风险。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中青年血压达到130~139/80~89毫米汞柱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和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刘静认为,上述结论的产生可能是危险因素暴露累积的结果。一个35岁血压就超过130/80毫米汞柱的人,到60岁以后血压升高至140/90毫米汞柱的几率非常大,且在这几十年间,高血压对血管及靶器官的损害也一直在累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加大,便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不论130~139/80~89毫米汞柱被定义为1级高血压,还是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值血压,中青年人都需要意识到这是预警信号,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对升高的血压进行干预,包括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和减轻精神压力。”刘静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