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药师被明确赋予处方审核权。近日,广东省药学会发布《药学门诊试行标准》,尝试让药师拥有处方权。药师的地位正逐步提高,只要医生签字就可以拿药的时代,要终结了。
给患者答疑解惑
9月18日下午,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用药咨询中心看到,前来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患者,仅有1位明确知道提供咨询服务的是药师,其余患者都以为是临床医生,当记者问及是否了解药师有处方审核权时,5位患者均表示不了解。正在值班的药剂科主管药师郭恒无奈地说:“很多患者并不是咨询药物问题,而是疾病治疗问题。”他介绍,一下午大概会接受30余位患者的当面咨询,20余个电话咨询,其中以孕妇、孩子家长和老年人居多,咨询服务包括介绍药物知识和服用方法,解释医嘱和处方,了解患者的病史、病症并对处方进行综合评估。
郭恒强调,药师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增强患者的用药信心。“很多患者带着20多种药的处方来,抱怨医生乱开药。我便会一一解释各种药物的作用,让患者明明白白地吃药。”常先生患“三高”多年,对各种指标的意义“了如指掌”。最近他发现自己的各项化验指标已达到正常水平,但医生仍旧让他吃药。带着满心疑虑,常先生来到了用药咨询中心。在听过药师的分析和讲解后,常先生说:“我不懂药,还以为医生没用心看病呢,现在全明白了,会遵医嘱服药。”
为医生提供支持
19世纪末,药师开始作为独立的职业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药师的职能逐步从“以药品为中心”的调配、制剂向帮助患者安全用药转变。北京老年医院药剂部主管药师刘新颜告诉记者,在她从业的26年间,工作内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初她的工作是将一箱箱药品入库,按各调剂组手写的领药单进行发放;在门诊药房窗口划价收费、调配发药;在药剂室摆放全院的口服药;拿着小勺,将各种药片按处方摆在小药碗里。如今,分配药物的工作被机器接手,而她的工作涉及患者用药全过程,药师的专业技能得以真正发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程晟表示,无论是审核权还是处方权,都是对药师价值的认可。审核处方一直是药师的工作内容,但因为没有明确规范,过去大多是医生开出处方后,药师在发药前进行把关。如今,《规范》明确指出,处方审核前置,只有通过药师审核,患者才能缴费取药。此外,《规范》还对审核标准、资质等提出要求,药师除了要学习药品说明书,还要了解各类疾病的诊疗指南,这对药师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药物如同一把双刃剑,疗效与风险并存。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的可能,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对不同个体效果也存在差异。临床医生工作量巨大,面对几千种药品,全面掌握药品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年轻医生,可能仅熟悉自己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不能熟练判断专科以外的药物影响。程晟介绍,药师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专业支持。例如评估重点监护病人用药效果、检查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现不当之处会及时反馈给医生并提出建议,帮助其更好地用药。有时,药师还会接受临床医生的会诊邀请。例如,抗感染药物种类繁多,综合用药情况十分复杂,需要药师参与会诊,提高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建议增设药事服务费
由于多数医院药师工作繁忙,审核处方难以做到“事无巨细”。《规范》指出,医疗机构可通过相关信息系统辅助药师开展处方审核。程晟告诉记者,北京友谊医院平均每天约有7000份门诊处方,但药师仅有30余名,为提高效率,医院已引入处方电子审核系统。医生开出的处方会由系统根据药品说明书进行初步审核。若审核通过,数据会传送到药房,进入划价收费和调配环节;若不通过,则需要药师进行人工审核,考量是用药错误还是存在特殊用药情况。
受传统中医文化影响,我国自古都讲究“医药一体”,所以大部分患者认为,遇到用药困惑应该找医生。刘新颜表示,目前患者对药师的认知度的确不高,需加大宣教力度,希望药师与患者多沟通。程晟建议,医院应增设药事服务费,这样既能合理补偿医院药事成本,也能充分体现药师的技术价值。最后,药师们提醒患者,遇到以下5种情况需及时找药师咨询:
1.发生可疑药物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皮疹、瘙痒,头晕、头疼、意识障碍、晕厥,以及恶心、腹痛、腹泻、肝损害、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反应。
2.同时服用多种独立处方药物。不同科室开具的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服用多种药物前应咨询药师,以免用药重复或出现配伍禁忌。
3.特殊人群用药。儿童、孕妇、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应格外谨慎。
4.服用特殊药物。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如处方涉及以上几类,应咨询药师。
5.特殊剂型。患者如果不了解滴眼剂、滴耳剂、气雾剂等的正确使用方法,也可咨询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