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 寇威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具有作用时间长、副作用相对小、价格低廉等优点,在临床抗凝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心血管医生手中的“王牌武器”,它却是从一款老鼠药变身而来的。
上世纪20年代,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的农场主们发现许多牛羊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外伤或者小小的手术都会导致其出血不止而死去。后来,兽医查明了致病原因,是牛羊口中的一种牧草——三叶草,牛羊吃了发霉变质的三叶草之后,会诱发异常出血,而吃新鲜牧草的则安然无恙。
为了帮助农场主们解决“三叶草病”这一难题,1933年,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的化学教授卡尔保罗林克开始对“三叶草病”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找到能导致血液不凝固的神奇物质。历经7年的艰辛努力,1940年林克教授终于从这些发霉的三叶草中分离出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质,确定了它的结构,并能够进行人工合成,他将其命名为“双香豆素”。至此,人们终于知道了三叶草诱发出血的真相。原来,新鲜的三叶草含有的香豆素成分并无毒性,而一旦腐烂变质后,在霉菌的作用下,香豆素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双香豆素。双香豆素能够与人体内的维生素K竞争,干扰后者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过程,进而导致出血不止甚至死亡。此后,林克和他的团队继续合成了多个与双香豆素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它们的抗凝效果强弱不一。直至今天,双香豆素仍作为抗凝药物的重要类别被写进药理学教材。
1945年,林克教授因病休假半年,但他仍然对双香豆素念念不忘,一个做老鼠药的想法萌生了。当时所用的鼠药都是氰化物,这种鼠药一方面对人的危险性太大;另一方面,起效速度太快,而老鼠生性警惕,一旦发现同类吃过某种食物之后立刻死掉,就不会再碰这种东西了。
林克把实验室以往合成的双香豆素化合物的相关数据反复研究,又经过三年的筛选改进,终于在1948年合成了符合要求的新型老鼠药——华法林,英文为Warfarin,其中,单词前半部分Warf是资助该项目的威斯康辛校友基金会的缩写,后半部分arin则取自香豆素(Coumarin)。之后的几年里,华法林在鼠药领域一直独占鳌头,为人类的除鼠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林克和他的团队赢得了丰厚的回报。
1950年,一名美国士兵想要自杀,吃下鼠药华法林,可他并没有很快死去,在送到医院注射维生素K后,很快康复了。这个意外事件提示,华法林可以用于人体。
林克教授继续对鼠药华法林进行研究,发现它比双香豆素药效更强大,更重要的是,它更加安全。于是,将华法林用于临床治疗的实验在医院开展起来。终于在195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华法林作为药物用于人体。一开始,林克还很担心人们因华法林是鼠药而有顾虑,但事实证明林克的担心是多余的,华法林很快就取代了双香豆素成为医生抗凝处方的首选。恰好在1955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他服用的抗凝药就是华法林。这使得华法林名声大震,口服抗凝药物的历史也就此进入了华法林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