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 钮文异
据统计,我国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针对老年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有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健康管理已得到社会广泛重视,但仍有不少人把其与健康体检画等号,实际上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一个环节。
钮文异认为,老年健康管理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接受健康服务和指导等。
要做到这些,第一,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健康体检主要由一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组成。前者包括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及皮肤、浅表淋巴结与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检查,并对视力、听力和运动能力等进行粗测判断。后者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腹部B超(肝胆胰脾)等检查。如无特殊疾病,这些常规体检项目基本就可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
第二,建立健康档案,以记录老年人生理、生化、血常规、心理健康等数据,为连续、综合、可追踪的个人及家庭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依据。钮文异认为,慢病相关的数据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应是老年阶段健康档案重点,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数据来评估和预测健康风险因素,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健康指导和服务。
我国已有不少地区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据悉,2016年北京市210多万老年人接受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凡在北京居住超过半年,无论户籍和非户籍人口,都能在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管理服务,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老年人建议在体检的同时建立健康档案。
第三,接受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及健康服务和指导。钮文异表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54%~60%。因此,改掉或减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控制慢病发展,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有积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应结合体检结果及生活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评估,然后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服务。比如,患有高脂血症的老年人如果运动较少,可根据其身体状况及心肺功能开个运动处方,建议他出门带上计步器或有计步功能的手机,每天记录自己的步数。
做好老年健康管理,有助于健康老年人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钮文异提醒:“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好的医生,老年人也不例外。老年人只有建立起管理自身健康的意识,积极遵从医生的指导才能收获良好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