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 外科副主任 胡永生
上午9点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诊室门前,候诊的人排得满满当当,80多岁的老人、歪着头的中年男士、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坐在轮椅上的脑瘫患儿……很多患者慕名前来。
一扇门隔绝了诊室外的喧嚣。湖蓝色的窗帘、整洁的白色医生服,让诊室内显得沉静。“别担心,有办法。”胡永生一边检查病人的状况,一边详细询问病情。他身材高大、发丝整洁,镜片下的眼睛平和温暖,整个人像滤过窗帘的阳光,温暖、亲和,给人一种莫名的信赖感。
病人是最深的牵挂
在问诊、治疗过程中,胡永生会详细询问每个病人的病史、病情,在考虑病人的意愿、评估各种风险后,给病人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法。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胡永生会考虑,怎么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治疗上,在哪里治疗既有效、报销又多;为了减少外地患者往返奔波,他会让专门的辅助人员给病人登记预约,等有床位了,提前打电话通知,好让他们能安心回家等待;对于畏惧手术的病人,他阐明风险,温和开导,消除病人的害怕心理。
胡永生最牵挂的病人,是藏区的脑瘫患儿们。2016年,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到四川做义务医疗支援。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平均海拔3737米,别说做手术,连走路都困难,在这种境况下,他和团队依旧成功地给藏区脑瘫儿童们做了手术,让他们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走路、玩耍。如果没有胡永生和他的团队,这些孩子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路,更别提上学。还有一些患儿,在医院的帮扶下来到北京手术。胡永生感概道,他们回去以后,有的通过康复治疗逐渐好转,有些却再也没有音讯。“孩子们到底恢复的好不好”,成为了他不能放下的牵挂。
想尽办法终结疼痛
就诊病人很多都有功能性疾病,没有性命之忧,却会造成很大痛苦,很多病人痛到受不了,就想轻生、自残。2005年,神经功能外科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东北病人,丘脑痛了五六年。当时,脑起搏器手术治疗丘脑痛在国内属于新技术,谁都不敢轻易“吃螃蟹”,胡永生大胆接了下来。手术前,他明白告知病人:“这属于第一例,你是否愿意试试效果?”病人很开通,说别无他法,愿意一试。手术效果很好,病人疼痛消失了,肢体活动也恢复了。12年来,胡永生一直和这个病人保持联系,不断提供新信息,指导他的治疗。
胡永生还治疗过一位70多岁的臂丛神经痛病人。他20多岁时因车祸伤了胳膊,此后,胳膊常常莫名疼痛。当时医学还不发达,谁都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受伤后十几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疼痛,他直接要求把胳膊截肢。可截掉了胳膊,疼痛还是存在。就这样,这种疼痛如影随形,折磨了他53年。后来,病人来到了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胡永生为他找到了病根,手术治疗后,疼痛终于消失了。尽管病人手术很顺利,胡永生还是很遗憾:“如果他早来15年,就可以少疼15年,因为这个手术,我们科室15年前就可以做了。”
不放过每一个进步的机会
尽管平常问诊加学习又忙又累,胡永生还是希望新技术发展快一些,这样就可以减少更多人的疼痛。胡永生2000年进入宣武医院功能外科,在这将近17年时间里,他从未停止研究新技术。只要国外有了最新的技术,他就马上抓住机会进修学习,尽快学会,然后回国给病人做手术。他说:“医生是一个需要学习一辈子的职业,医疗专业技术基本三五年更新一次,我的技术不是从课本上学来的,都是根据国外最新进展,学习进修来的。我们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做到完全与国外同步。”
医疗手术是最精细的艺术,胡永生最擅长的是脑起搏器手术。术前,他会先通过核磁共振扫描进行大致定位,术中,再通过立体定向框架,给病人的大脑建立可以精确到毫米级别的三维坐标系,再用比头发丝还细的微电极,检测病人脑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可以精确到一个神经细胞的级别,以达到预期的精确效果。通过两个手段结合,最终将比铅笔尖还细的脑起搏器电极放到大脑中准确的位置。这种脑起搏器手术能够有效治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疼痛和癫痫等多种脑功能性疾病。国外一个治疗中心一年只能做三五十台手术,胡永生所在的科室可以做到400台左右。“我们是世界最大的脑起搏器植入中心,手术数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
胡永生说:“尽管每一个病人都不同,但是,对待每场手术,我都像对待艺术品一样,不希望有任何瑕疵。”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