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不同,有的特别怕生,连亲友的热情互动都会吓得嚎啕大哭,让父母既尴尬又心疼。如何陪伴敏感孩子度过这段适应期呢?
孩子对陌生人产生焦虑、警戒、不安等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为陌生人焦虑,发生年龄与阶段因人而异,平均从七八个月开始,持续时间不一,通常最慢2岁前结束,不见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从生理发展机制看,新生儿因视觉距离较短窄,直到1岁后才慢慢接近成年人视野宽度,对颜色和立体感要到七八个月以后才趋于成熟,能看清家长的面孔、表情与动作,结合声音和面孔认人。当孩子认得出家长,且比较喜欢或依赖家长胜过陌生人时,就可能对他人的出现、亲近感到害怕,进而衍生困惑或不适感。如果孩子对新奇事物较难接受、个性敏感,往往也需要多点时间观察,直到感觉安心才能放下防备。正处于陌生人焦虑阶段的孩子,最常见的害怕反应是大哭,有些孩子会持续注视陌生人,呈现安静愣住状态或躲进家长怀里。孩子出现陌生人焦虑是正常发展阶段反应,也是一种社会化表现,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小时候对陌生人感到焦虑的孩子,不见得长大就内向害羞,反倒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利用环境或机会,帮孩子逐步走出怕生阶段。家长要保持耐心。接受孩子在探索阶段的发展表现,有些孩子可能非常喜欢且依赖家长,可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让他有机会和陌生人熟悉和建立关系。比如增加视觉刺激,让孩子接触男女老少等亲戚,慢慢学会和不同人打交道。尊重孩子的感觉。在和陌生人建立熟悉关系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感觉。
孩子感到害怕和紧张都是真实情绪,不要忽视或责备,要同理和陪伴。面对亲友来访,可事先告知孩子,提醒亲友先远远打招呼再慢慢靠近,不要一下子太热情,以降低孩子的紧张感。循序渐进,家人陪在身旁。家长可事先向拜访亲友解释,孩子很可能拒绝他们的热情拥抱,但不是故意的。介绍亲友时,可抱着或牵着孩子,让他在安心情况下,先和对方打招呼、初步认识。家长可先和亲友聊天、谈笑,让孩子感到家长与对方互动良好,再慢慢带领孩子与对方互动,这样孩子更有安全感。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