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农经讯,据双汇发展7日晚间公告,经过工商部门的抽检,来自公司被曝出有蛆虫的784号连锁店,被封存的冷鲜肉产品在铅、无机砷、瘦肉精等项目上全部合格。此前针对中国网络电视台日前报道的双汇"转移问题肉"传言。
双汇在6月1日澄清回应:所谓"转移问题肉"实为784号店员向位于同一条路上的5号店调拨货物,配送距离和时间较短,属于正常的货物调拨。且不存在问题肉说法,称公司784号店冷鲜肉生产工艺符合标准要求,产品出厂检验合格。
至此双汇"蛆虫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不管双汇"肋排"是否真的有蛆虫,或者网上爆料蛆虫事件的消费者是否真的是别有企图。我们可以看到双汇这个五月过得并不轻松,甚至是可以称"黑色的五月".但是双汇是不是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或者会过头来看是不是在媒体、网络的"以讹传讹"中已经偏离了事件的本质?到头来双汇是不是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下面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梳理一下双汇"黑色五月"的那些事。
5月27日,有消费者从河南省郑州市政七街和丰产路交叉口向东100米的双汇连锁店买了肋排回家,用热水洗时水面漂起几十只肉蛆。随后他端着锅找双汇索赔。
同一天,州市工商局发布的儿童食品抽检结果显示:双汇Q趣儿孜然风味香肠等食品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
5月28日,网上出现《网曝双汇肋排烫出蛆虫》的新闻,并被大量转载。
5月28日,双汇集团在其官网声明称,经初步调查,"蛆虫门"系郑州消费者刘某通过微博发布消息引起。并爆料该消费者要求店方赔偿1500元,如果不给钱就要通过媒体曝光。双汇未满足刘某的赔偿要求。刘某离店后随即通过微博向双汇施压。
5月29日,双汇集团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爆料人刘某投诉的该批肋排生产工艺正常,出厂检验合格,冷链运输及销售环节达标,尚不清楚刘某通过微博向双汇施压的真实动机。并透露通过网上搜索得知刘某系某电视台广告业务人员。自此蛆虫事件向 "口水战"升级。
同一天该消费者回应称自己与双汇之间没有任何商务往来,更不是所谓的电视台广告业务人员和双汇竞品企业的员工。并表示自己有双汇员工藏匿 "问题肉"的视频。
5月30日,受双汇的压力导致,当事人放出双汇员工藏货的视频。视频一出,事件再次升级,双汇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
6月1日,双汇澄清"转移问题肉"传言:实为784号店员向位于同一条路上的5号店调拨货物,配送距离和时间较短,属于正常的货物调拨。而且本来就不存在问题肉,称公司784号店冷鲜肉生产工艺符合标准要求,产品出厂检验合格。
从上述双汇的蛆虫事件前后脉络可以看出,实际上整个过程中当事双方都没能证明所谓的"不明生物"就是蛆虫。如果消费者能够证明肋排中的不明物质就是蛆虫,那这就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而不是消费者维权事件。但从该消费者选择网上爆料开始,事件已经在向一场"口水战"发展。
而脱离了维权本身,更像是通过网络向双汇施压。而且施压的筹码就是称自己买到的双汇中"含有蛆虫"。但是没有经过权威检测,就随断言这些不明物质是"蛆虫"未免有失偏颇。甚至是对双汇的一种诽谤。将之放在捕风捉影虚幻的网络世界,又像是一种发泄和报复。这样惊悚的噱头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网友和媒体大量的转载中不断的发酵,从而给双汇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却没有媒体和网友真正的质疑过不明物质就是"蛆虫"。
只是人云亦云的认为"双汇又出问题了,好恶心".冷静之后;大家并没有关注到双汇正在积极的送检样品,封存涉案肉制品。那为什么我们不等送检结果出来之后在评头论足?。在没有科学的结果之前就随便"添油加醋",甚至"以讹传讹"。那对双会造成的损失又应该有谁来承担呢?显然双汇面对的是几亿的网友和媒体的长枪短炮;不可能将几亿网民"诉诸报端"或者是对簿公堂。造成的损失只有自己承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想要管住自己的嘴实属不易。
"乱说话"的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网友和媒体"一唱一和"不断的使简单的事件发酵。不自觉间成为了"绑架企业"的帮凶。
本次的蛆虫事件不仅直接导致双汇发展的股市一连下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导致双汇刚刚通过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再次面临夭折的可能。而这项资产重组计划在去年就因为瘦肉精风波而一度搁浅。
如果此次蛆虫事件根本就不是食品安全事件,而是一场消费者不理性维权的纠纷。那因此而使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再次面临夭折危险,这对双汇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应该发生的。
第一农经认为,此番蛆虫事件给双汇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双汇如果不处理好蛆虫门事件留下的"后遗症",将很可能影响到刚刚通过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的实施。在此,我们也呼吁媒体能够如实的报道和客观的发表自己的评论。网友能够管住自己的嘴,不要"人云亦云"。
以讹传讹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生态建设。尤其是推广实名制,提高网友"乱说话"的成本。改变浮躁的传播风气,向严谨、严肃、负责的文明网络环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