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核心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患病率约0.32%-0.36%,好发于30-60岁女性。其核心病理机制为滑膜炎症、血管翳形成及关节软骨/骨破坏,需通过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
关节症状:早期预警信号
晨僵是RA标志性症状,持续≥1小时,活动后缓解,反映滑膜炎症程度。关节肿痛呈对称性分布,常见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及膝关节,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休息不缓解,活动加重。晚期可出现“天鹅颈”“纽扣花”样畸形、尺侧偏斜及腕肘强直,导致关节功能丧失。
全身表现:隐匿的全身炎症
约30%患者伴低热(37.5-38℃)、乏力、体重减轻及慢性贫血。类风湿结节多见于肘部鹰嘴突、指关节伸侧,为无痛性硬结,与病情活动相关。部分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病(干咳、呼吸困难)、心包炎(胸痛、心包摩擦音)或血管炎(皮肤溃疡、指端坏死),需警惕多系统受累。
实验室与影像学证据
血清学检查显示,70%-80%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特异性达60%-70%。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炎症活动。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侵蚀及骨质疏松,MRI能早期发现滑膜增生、骨髓水肿及关节积液。
RA虽无法治好,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控制体重),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致残风险。患者需定期随访,关注关节外症状,实现“达标治疗”目标。








